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小学代数知识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9 11:26
  “数与代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段划分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特征为依据,将学生的学习阶段分为三个。第一学段:学习简单的数与数之间的计算;第二学段:掌握数与数之间的运算知识;第三学段:学习代数知识,如方程以及函数。按照这种学段划分,对六、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必然要经历由算术知识向代数知识的过渡。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上有意增强了一些关于代数思维和代数知识的学习素材。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不少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题目感到畏惧,感觉无从下手;缺乏用代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只习惯用算数方法解题;对数量变化规律的问题进行描述感到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深入了解小学生在学习“数与代数”存在的实际困难,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测试法和访谈法,以北师版小学数... 

【文章来源】:长春师范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小学代数知识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12题错误率

错误率,代数式


第 7 题中出现错误的同学中赋值错误的仅有 13 人,这说明学生对于问题中仅出现一个字母的单次赋值计算还容易掌握的(如图 4.2)。而第 12 题仅仅考察学生对符号本身的理解,学生普遍认同在同一个问题中,同一个字母能表示相同的数,所以可以结合运算直接判断算式的大小,本题的错误率为 32.58%,出错率并不是特别高(如图 4.3)。(2)应用代数式表示关系模式通过对第 10 题学生完成情况的分析,笔者发现虽然学生对用字母符号表示a 3b这种代数式很熟悉,但是要利用代数式解决问题,仍有一部分同学采取特殊赋值法解决问题。说明学生利用代数式解决问题的意识比较差,对数学问题进行形式化表征和一般化讨论的优点和必要性缺乏基本的认识。第 10 题有 42 人出错,其错误率为 44.21%;(如图 4.4)

小学代数知识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5题错误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方法[J]. 黄松.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11)
[2]多元表征视域下揭示数学运算本质[J]. 刘京莉,王倩,李佳,张亚婷.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7(07)
[3]学习不等关系 感悟基本思想[J]. 孔凡哲,祖丹.  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配合人教社教材). 2017(Z2)
[4]小学数感直观表征的形式、特征及对教学启示[J]. 郭方年,秦德生.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7(03)
[5]浅谈初中代数概念与公式教学[J]. 郭红标.  新课程(中学). 2017(03)
[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J]. 施香娟.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02)
[7]实验教学让数学概念理解更直观[J]. 马松,郦兴江.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6(32)
[8]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多元表征的实践与思考[J]. 姜霄虹.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6(04)
[9]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J]. 李艳琴,宋乃庆.  课程.教材.教法. 2016(03)
[10]学生数学符号意识PORE评价框架的构建[J]. 朱立明,马云鹏.  数学教育学报. 2016(01)

博士论文
[1]中学生代数素养内涵与评价研究[D]. 桂德怀.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小学生数感的发展与特征研究[D]. 郭民.东北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基于“大问题”教学模式的“简易方程”教学设计研究[D]. 袁小明.扬州大学 2017
[2]在小学算术教学中渗透代数思想的分析与研究[D]. 朱童兰.上海师范大学 2017
[3]影响高中生解数学应用题因素的研究[D]. 王洁.江苏师范大学 2016
[4]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D]. 陶红强.南京师范大学 2016
[5]小学数与代数教学浸润数学史的实践研究[D]. 王燕.四川师范大学 2016
[6]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点的研究[D]. 卢志明.广州大学 2011
[7]初一学生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中的困难分析[D]. 周颖娴.苏州大学 2009
[8]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中的函数思想的研究[D]. 陈新华.首都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20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220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0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