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低年级阅读情境教学

发布时间:2021-09-23 14:22
  部编本教材的选文与旧教材有所不同,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论文通过对部编本低年级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部编本教材在城郊地区的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有:课程目标没有真正落实,教学效果与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有差距;阅读教学设计单一,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缺乏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模式没有与时俱进。为了改变低年级阅读教学现状,本论文通过对小学低年级语文部编本教材中的多元智能因素分析,发现教材的选文中的“人文内涵”、“语文素养”与多元智能理论紧密联系。论文通过探讨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阅读课堂情境教学活动的设计,分析了低年级语文部编本教材内容,认为阅读情境与多元智能理论存在着交叉点,多元智能理论与阅读情境教学相结合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存在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与阅读情境教学相结合需要注意目标性的原则、统一性的原则和层次性的原则。本论文重点研究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使用情境教学法,提出了具体的情境教学设计策略:根据空间智能特点,创设直观情境;根据自然智能特点,创设自然情境;根据逻辑智能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根据运动智能的特点,创设游戏...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低年级阅读情境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重点的确定

阅读教学,教师,教学环节,情感


图 1-1 低年级阅读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师能够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但是课堂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课程目标;教师们基本上(占 90%)认为使用部编本教材实施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优势是学习兴趣的提高,而部编本教材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的作用是微小的;部编本教材在低年级阅读教学活动中最大的局限性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们(96%)普遍认为使用部编本教材,最容易实现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有一半左右(60%)的教师认为新教材教学能够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但是有很少教师(40%)左右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但是只有 20%的教师认为他们都实现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能力要素,轻工业,教学方式,出版社


18图 2-1:多元智能能力要素轮(美)David Lazear 著.吕良环等译.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小学语文多元阅读理论的应用[J]. 陈莉花.  好家长. 2017(46)
[2]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 温儒敏.  小学语文. 2017(Z2)
[3]从教材的“生活化”走向教学的“生活化”——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教学谈[J]. 王晓云.  小学语文教学. 2017(21)
[4]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部编本”语文教材[J]. 温小军.  课程教学研究. 2017(05)
[5]“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 温儒敏.  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
[6]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 温儒敏.  小学语文. 2016(09)
[7]组块教学:指向言语智能发展[J]. 薛法根.  语文建设. 2016(22)
[8]创设情境 彰显教学艺术——低年级语文情境教学案例枚举[J]. 王晓燕.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6(04)
[9]多元智能理论与情境教育的发展[J]. 高彤彤,任新成.  上海教育科研. 2015(03)
[10]语文学习中视觉空间智能的研究[J]. 李清芬.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02)

博士论文
[1]中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国际比较研究[D]. 常磊.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育[D]. 夏惠贤.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研究[D]. 杨仁燕.淮北师范大学 2018
[2]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马艳.沈阳师范大学 2017
[3]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研究[D]. 韩苾璇.渤海大学 2015
[4]论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D]. 孟祥栋.长春师范学院 2012
[5]李吉林阅读情境教学研究[D]. 董晓丽.西北师范大学 2009
[6]虚拟和真实情境相结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D]. 封燕霞.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05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405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2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