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小学双语教育的历史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厦门大学》 2008年
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史
黄明
【摘要】: 在新加坡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语言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把多元民族统一为一种国家意识的建国大事。而新加坡华人因接受英文教育或华文教育分为两大阵营,造成严重的隔阂,双语教育的实施逐步解决了语言的政治问题,消除了上述两大阵营之间的隔阂。双语教育对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其它因素对社会历史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在新加坡40多年的双语教育发展进程中,虽然华校消亡、华文程度下降,但学习华语的学校以及使用华语的民众更多了,并营造出了新加坡有史以来最好的英汉双语环境。 本文对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划分,以便能够比较清楚地反映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特征及其双语教育模式。本文介绍了国际上著名的9种双语教育模式,并在这些双语教育模式的大框架下通过比较鉴别后,尝试归纳出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模式。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模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双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属于“过渡-保持双语教育模式”,“过渡”与“保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保持中过渡、过渡中也伴随着保持”,以“过渡为主、保持为辅”。“过渡-保持双语教育”不仅统一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教育源流、教学语言,也统一了新加坡的国家意识,促进了新加坡的政治及社会稳定、四大民族和谐、经济高度发展,而在普及英语的同时民族语言与文化也得以保持。从目前的语言能力来看,大多数华族学生英语能力最强,华语口头交际能力也比较强,英汉双语能力一样很好的学生比例稳步增加。“过渡—保持双语教育”是新加坡保持母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比较合理有效地把母语保持下来。新加坡的双语教育目标已经达到,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是适合其国情的成功的政策,应予积极评价。 我国的国情虽与新加坡存在较大差异,但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对我国如何适应全球化潮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仍颇有启发,新加坡在双语教育政策、双语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做法上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319;K33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光明;“新经济”时代新加坡华语生存环境及前景展望[J];东南亚;2003年04期
2 周聿峨,曾品元;战后国际局势对新加坡华文教育演变的影响[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黄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国外双语教育之比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胡光明,黄昆章;新加坡华语生存环境及前景展望[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向民;;如何在高校开展计算机课程的双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2 谭天星;现代海外华族形成的理论与实际[J];八桂侨刊;1993年03期
3 胡爱清;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的转变及其对华文教育的影响[J];八桂侨刊;2002年04期
4 张赛群;;近代华侨国内参政议政权探讨[J];八桂侨刊;2006年03期
5 杜钢;战后发展中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共性、个性与失误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6 李阳琇;新加坡、欧美的双语(多语)教育——比较与语言学透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7 李毅;蓬勃发展的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8 刘莉芳,洪成文;泰国高等教育的“入世”战略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9 卢晓梅;韩骅;;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点述略[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10 曾红;亚太地区普通教育师资培养体制的探讨[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范文;;双语教学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李嘉郁;;华文教育五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青山治世;;晚清关于增设驻南洋领事的争论——兼论近代国际法、领事裁判权、不平等条约体制[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2 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D];厦门大学;2001年
3 徐华;华人企业中的家族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6 钟永平;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础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莉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毅;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品的市场营销[D];浙江大学;2002年
2 张军;近代中国侨批业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颜泉发;分流与整合[D];暨南大学;2002年
4 万晓宏;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研究(1848-2001年)[D];暨南大学;2002年
5 邓红;民办回族幼儿园教师成长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红芳;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家族企业“健康”管理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郭云龙;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学前双语文教学中强化汉语文教学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兴;东南亚华人中小企业现状与治理行为[D];暨南大学;2003年
9 代帆;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10 张淑娟;泰国华语书面语词汇变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娣;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2 李阳琇;影响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若干因素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黄岳辉;略论新加坡的双语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06期
4 张向前;乔丽青;黄钢鞭;;从华文教育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5 耿红卫;;新加坡华文教育史简论[J];船山学刊;2006年02期
6 孙元政;新加坡的竞争力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卢正涛;新加坡领导人的国家至上观[J];当代亚太;2003年09期
8 周素勤;浅析新加坡的华文教育[J];东南亚纵横;2003年05期
9 刘丽宁;80年代初至今新加坡华语使用状况分析及展望[J];东南亚研究;2002年05期
10 韦红;新加坡语文政策的调整[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2 姜亚军;英语变体研究与比较修辞学的接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熊建辉;多元社会中的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欣;从语言政策的视角看双语教育[D];东南大学;2006年
3 宋占美;新加坡小学双语教育的历史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孙易红;沈慕羽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田兴利;新加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959-1996)[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严凤明;新加坡的民族、宗教政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培栋;战后新加坡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沈洋;《联合早报》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刘丽建;新加坡高等教育对经济贡献的量化研究及借鉴[D];厦门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阳琇;新加坡、欧美的双语(多语)教育——比较与语言学透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2 祝怀新,刘晓楠;新加坡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评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韦红;新加坡语文政策的调整[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顾书明;高师小学教育双语专业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3期
5 李晓娣;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6 詹伯慧;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与华文教育[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周聿峨,曾品元;战后国际局势对新加坡华文教育演变的影响[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李阳琇;影响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若干因素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郭华;新加坡高等教育及其特征[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卢炳惠;后民族结构语境中的国际双语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阳琇;影响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若干因素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赖少华;;我国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浅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12期
3 王波;;透视中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J];世界知识;2009年18期
4 朱梅萍;“过渡语”与“语言转移”——一次调查的结果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03期
5 屈慧;;美国双语教育的两重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4期
6 曹惠容;;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缘由及其对我国四川省地方高师院校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09年01期
7 苏尔利;刘楠;;美、加、新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8期
8 赵锦山;;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反思[J];民族论坛;2011年14期
9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10 建德锋;;浅谈我国高校双语教育特点及教育体系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袁锐锷;李阳琇;;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蔡水清;;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措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丛晓燕;[N];北京商报;2010年
2 王清国;[N];长白山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明;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史[D];厦门大学;2008年
2 董霄云;探析文化视界下的我国双语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孙渝红;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瑶;新加坡独立后双语教育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史娟;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政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3 熊建辉;多元社会中的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白贝迩;美国双语教育政策研究及启示[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谭琪;当代美国双语教育政策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罗豫元;当代美国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孟照海;当代中美双语教育政策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莉;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加坡双语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印;中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比较[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林方榕;新加坡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研究与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小学双语教育的历史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5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5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