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传统文化之根:清代台湾初等教育
本文关键词:留住传统文化之根:清代台湾初等教育
【摘要】:清代台湾的义学及土番社学是基于清朝稳定台湾社会和安抚番民,维护海疆统一的背景下设立的。这一教育体制仿照“滇、黔、粤、蜀”之制,在台湾实施“熟番教生番”的教学模式,这是内地及边疆民族地区义学教学模式在台湾的移植与推广。在台湾各民族中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强化台湾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 台湾 义学 土番社学 中国传统文化
【分类号】:G629.29
【正文快照】: 有清一代,为汉族移民传承与建立中国文化于台湾的最重要的阶段,而清代台湾的初等教育义学及土番社学乃是台湾文化的根源。清代台湾义学的创办,被视为“海疆之盛举”[1]卷2《规制志·社学、义学》,清朝统治者把其视为维持台湾长治久安的重要工具之一。义学是清代台湾启蒙教育之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振良;;略论明清时期晋江人对台湾的开发和经营[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2 薛军力;徐鲁航;;台湾文化的形成与特点[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高群服;;浅谈台湾传统产业——借鉴和启示[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莫世祥;;台湾开放陆资入台的政策演进[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梁永郭;;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大陆中小企业的启示[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刘国深;;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代序[A];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5年庆暨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阿荣;;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以台湾为例[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8 徐晓望;;论荷据时期台湾市镇的性质[A];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C];2009年
9 周翔鹤;;日据初期台湾企业形态及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A];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惠敏;;台湾标准与验证及其启示[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啊宽 本报记者 林恒雄 杨宏生;台湾水果进入大陆商机何在[N];中国商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杜榕;台湾精品18年打造“黄金圣衣”[N];人民日报;2010年
3 张漪;台湾名品城:南京的一段“家国故事”[N];新华日报;2010年
4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 石正方;陆资纾困台湾经济[N];团结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高杨;不应让“反陆”情绪绑架台湾经济[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李炜娜;是谁绑架了台湾经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7 本报记者 任成琦;“薪无力”让台湾物价显得“压力山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8 任成琦;台湾物价“压力山大”[N];团结报;2014年
9 特约记者 孙立极 发自台北;台湾更需要“三通”[N];国际金融报;2002年
10 石莹;赵卫;大陆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出口市场[N];国际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峰;冷战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阮思华;清代台湾农业经济研究(1683~1895年)[D];暨南大学;2003年
3 叶明阳;国际劳务流动视角下台湾外籍劳工问题之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4 曾文利;台湾服务业发展与竞争力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5 吴聘奇;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澈元;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下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蔡明典;台湾地区信息家电零售业结构、企业营销行为与经营绩效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甘露泽;产业群聚与台湾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林坚;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高宏华;台湾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两岸经济互补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Y,
本文编号:597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59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