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徽州蒙学初探

发布时间:2017-09-22 03:35

  本文关键词:徽州蒙学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徽州 蒙学 传统 启示


【摘要】:徽州是中国正统文化传承的典型地区,一府(徽州府)六县(绩溪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和歙县)的地理文化格局延续了一千余年。植根于徽州自然山水与社会文化的蒙学历经宋、元、明、清数百年的实践而自成体系。它持续促进了徽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研究的徽州蒙学是指宋、元、明、清时期,在徽州民间对8到15岁的少年儿童所实施的启蒙教育。它在徽州城乡广泛存在,影响深远。徽州蒙学在课程内容上,是一种基于中国固有文化,文史哲不分的综合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泛语文教育。在这一意义上讲,蒙学包含学文学、学语言、学历史、学思想等内容。因此可以说,徽州蒙学是身而数任的。徽州蒙学中不乏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都值得借鉴学习。本文首先论述了徽州蒙学产生、发展的地域特征。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在旖旎风光的背后隐藏着紧张的人地关系,经商业贾成为了徽州人治生的有效手段。而要从事商业活动,接受启蒙教育则是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生态方面,东南邹鲁的文脉传承、徽州宗族的兴学重教与徽商对教育的反哺、著书刻书藏书的蔚然成风,极大促进了蒙学的发展。这是徽州蒙学演进成熟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本文进而探讨了徽州蒙学的教材、教法。一方面,分门别类地梳理徽州蒙学综合类教材、名物知识类教材、历史典故类教材、伦理道德类教材、诗选类教材及经学类教材的作者、版本、内容、流传、使用情况等。另一方面,立足于徽州历史文献研究,梳理出教学实践方法。着重考察了徽州蒙学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属对、写作、尺牍、抄帖式与写日记)以及官话等教学活动。此外,本文还展开了对徽州蒙学教师的思考。论述了徽州蒙学教师队伍的构成;蒙学教师以塾讲制度为核心的专业提升;蒙学教师在著书立说,培育人才方面的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徽州蒙学的三大特色,即重视早期教育;重视行为教育;重视正面教育。最后观照现实,本文认为将徽州蒙学去芜存菁,通过现代性转化,对当代家庭教育、师资建设、社会兴学、蒙学经典的开发再利用均有启示。
【关键词】:徽州 蒙学 传统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9.29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3
  • 一、研究缘起7-8
  • 二、研究意义8
  • 三、文献综述8-10
  • 四、研究设想10
  • 五、概念界定10-13
  • 第一章 徽州蒙学产生背景13-19
  • 第一节 自然地理13-15
  • 一、新安有佳山水13-14
  • 二、自然环境对徽州民众生存发展的影响14-15
  • 第二节 社会文化15-19
  • 一、东南邹鲁之渊源15-16
  • 二、徽州宗族兴学重教16
  • 三、徽商反哺助学16-17
  • 四、著书藏书刻书蔚然成风17-19
  • 第二章 徽州蒙学教材教法与教师19-38
  • 第一节 徽州蒙学教材19-26
  • 一、综合类蒙学教材19-21
  • 二、名物知识类蒙学教材21-22
  • 三、历史典故类蒙学教材22-23
  • 四、伦理道德类蒙学教材23-24
  • 五、诗选类蒙学教材24-25
  • 六、经学类蒙学教材25-26
  • 第二节 徽州蒙学教法26-33
  • 一、识字教学26-27
  • 二、写字教学27-28
  • 三、阅读教学28-29
  • 四、作文教学29-32
  • 五、官话教育32-33
  • 第三节 徽州蒙学教师33-38
  • 一、徽州蒙学教师队伍的构成33-36
  • 二、徽州蒙学教师的专业提升36
  • 三、徽州蒙学教师的教研成果36-38
  • 第三章 徽州蒙学特色与启示38-46
  • 第一节 考察历史,徽州蒙学的特色38-40
  • 一、重视早期教育38-39
  • 二、重视行为教育39
  • 三、重视正面教育39-40
  • 第二节 观照现实,徽州蒙学对当今教育的启示40-46
  • 一、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40-41
  •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41-42
  • 三、营造崇文尚学的社会氛围42-43
  • 四、蒙学经典的开发再利用43-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51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利;徽州民俗简论[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2 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民间禁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陈瑞;一部富于学术创新的徽州社会史研究力作——读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吴媛媛;;明清徽州灾害初探[J];兰州学刊;2006年07期

5 姚雪梅;;清代徽州名媛略论[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郑力民;徽州社屋的诸侧面──以歙南孝女会田野个案为例[J];江淮论坛;1995年04期

7 郑力民;徽州社屋的诸侧面──以歙南孝女会田野个案为例(续)[J];江淮论坛;1995年05期

8 卞利;明代徽州的地痞无赖与徽州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9 罗义俊;徽州社会及其凝聚力[J];探索与争鸣;1998年04期

10 徐国利;徽州文书的理论研究与整理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乃华;;清代至民国时期徽州社会的赡养方式——以徽州“分家书”为中心[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因;;关于徽州社会现代转型问题的一点想法[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宫强;;略论徽州建筑的审美特征[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彭家国;;徽州村志的研究价值——读绩溪新编村志有感[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阿风;;明代后期徽州诉讼案卷集《不平鸣稿》探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6 周致元;;清代和民国徽州乡镇志中所见的民间救荒措施[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绍泉;;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8 卞利;;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9 胡中生;;徽商的人文精神与明清徽州的和谐社会[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振忠;;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向前;徽州宗教文化的特色[N];光明日报;2003年

2 刘伯山;发达的徽州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3 安徽大学 卞利;徽州谱牒研究宏观与微观的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李琳琦 储常连;简论徽州传统教育发达的原因[N];光明日报;2009年

5 王振忠;徽州文书:商人与社会[N];文汇报;2011年

6 李方泽;新安理学:徽州社会的灵魂[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陈菁霞;千山夕阳:王振忠谈徽州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唐力行;怎样的互动促成了江南的繁荣[N];北京日报;2005年

9 陆峰 余超;浅谈徽州“三雕”的艺术性[N];安徽日报;2005年

10 阿风;徽学的兴起与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覃华瑞;明清徽州的家族人口与生计变迁[D];厦门大学;2009年

4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灿;明清时期徽州社会陋俗及治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2 黄静静;明清徽州饮食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鲍骏;徽州蒙学初探[D];扬州大学;2016年

4 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5 陈培波;明清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D];安徽大学;2010年

6 陈岩;明代徽州佛教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丁佳丽;20世纪初至抗战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3年

8 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9 马菲菲;徽州木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10 刘芳正;民国时期上海徽州茶商与社会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98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898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8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