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元认知干预技术布置作业环节对大学生人际敏感的调适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7:35

  本文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布置作业环节对大学生人际敏感的调适效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元认知干预技术 人际关系敏感 布置作业 多基线实验设计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在以往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干预人际关系敏感的有效性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布置作业环节在人际关系敏感调适中的作用,完善元认知干预技术的操作体系,丰富人际关系敏感领域的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本研究以10名人际关系敏感的大学生为实验被试,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实验组设计布置作业环节,控制组无布置作业环节。应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前后测减分率证实干预的有效性。若控制组被试未达到预期标准则进行二次干预,即加入布置作业环节,直到临床干预效果显著。另以被试的典型情境敏感情绪体验值和主观满意度为多基线实验设计的指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干预结束后10名被试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得分均有所下降,实验组被试得分降至8分以下,在人际交往中无过敏性情绪反应;控制组得分也有所下降,但是仍高于8分,在人际交往中仍会出现过敏性情绪反应,加入布置作业环节后,降至8分以下。实验组被试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经干预后均降至划界标准内;控制组被试二次干预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降至划界标准内。实验组被试的典型情境敏感情绪体验值在干预后明显下降;控制组被试的敏感情绪体验值也呈下降趋势,但二次干预后下降明显。实验组被试主观满意度在干预后明显上升;控制组被试二次干预后主观满意度明显上升。研究结论: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人际关系敏感的调适效果显著;技术操作中布置作业环节对干预效果、干预时间及愈后防复发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 人际关系敏感 布置作业 多基线实验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1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9-18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9-13
  • 1.1.1 人际关系9
  • 1.1.2 人际关系敏感9-10
  • 1.1.3 与人际敏感相关的概念10
  • 1.1.4 元认知干预技术10-11
  • 1.1.5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11
  • 1.1.6 元认知干预技术临床操作流程11-12
  • 1.1.7 布置作业12-13
  • 1.1.8 小样本多基线实验设计13
  • 1.2 人际敏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3-16
  • 1.2.1 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研究近况13-14
  • 1.2.2 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成因14-15
  • 1.2.3 人际关系敏感的干预方法研究15-16
  • 1.3 研究问题及假设16-18
  • 1.3.1 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之处16-17
  •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17
  • 1.3.3 研究假设17-18
  • 2 研究方法18-30
  • 2.1 被试18-21
  • 2.1.1 入组标准18
  • 2.1.2 来访者介绍18-21
  • 2.2 研究工具21-22
  • 2.2.1 症状自评量表21
  • 2.2.2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21-22
  • 2.2.3 记录表22
  • 2.2.4 放松训练的设备22
  • 2.3 评估与诊断22-24
  • 2.3.1 量表诊断22-24
  • 2.3.2 评估结果24
  • 2.4 研究程序24-26
  • 2.4.1 研究时间24
  • 2.4.2 研究设计24-26
  • 2.5 临床干预过程26-30
  • 2.5.1 认知调整26-27
  • 2.5.2 对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干预27-28
  • 2.5.3 防复发及元认知智慧的培养28
  • 2.5.4 实验组被试的作业布置28-29
  • 2.5.5 回访29-30
  • 3 结果30-44
  • 3.1 十名被试SCL-90的前后测验结果30-31
  • 3.2 十名被试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后测验结果31-32
  • 3.3 十名被试的人际敏感典型情境情绪体验值变化32-38
  • 3.4 五名实验组被试问题解决的主观满意度变化38-42
  • 3.5 回访42-44
  • 4 讨论44-49
  • 4.1 元认知干预技术干预人际关系敏感的效果分析44-45
  • 4.2 元认知干预技术中布置作业环节对干预效果的影响45-48
  • 4.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48-49
  • 4.3.1 本研究创新之处48
  • 4.3.2 本研究不足之处48-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A 心理咨询中心来访者登记表52-54
  • 附录B 症状自评量表54-57
  • 附录C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57-58
  • 附录D 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体验值记录表58
  • 附录E 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观满意度评定表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9-60
  • 致谢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肖荣勋;;内观疗法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7期

2 于曦;刘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解决对策[J];考试周刊;2010年27期

3 李智聪;;内观疗法对改善中学生亲子关系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23期

4 朱洁;郭兆明;;心理咨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干预效果[J];中国校医;2009年02期

5 汪伟;谢玉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地方高校的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8期

6 席波;李军;;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校医;2006年02期

7 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年05期

8 周晓荣,刘美丽,高春燕,赵玲;心理干预中放松训练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9 卢抗生,姜乾金,闻吾森;退休老人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身体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3期

10 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瑞霞;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过程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杨葳;元认知干预技术布置作业环节对考试焦虑干预效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3 章本青;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干预效果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战胜;元认知干预技术对青少年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魏晓旭;元认知干预技术中布置作业环节对强迫症治疗效果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1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001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c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