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慕课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制度 翻转课堂
【摘要】: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翻译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国内音译“慕课”。它借助国际知名高校及其最优秀师资,以互联网为平台在全球迅速兴起,已成功的让数以千万全球各地的学子们实现了从国际知名高校中汲取知识精华、分享尖端教育资源的愿望。“慕课”在中国引起关注,有学者认为它将逐渐改变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形式,使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成本升高等问题得到解决;也有学者认为“慕课”仅仅是对早先网络教育的升级,将是昙花一现,不足以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造成太大影响。因此,对“慕课”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了解“慕课”发展现状及其特征,从而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慕课”兴起的现状介绍与分析,以教育学与管理学的视角阐释了“慕课”的概念、分析其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的比较特征。然后,通过与传统教育理念、制度以及课程论角度的对比,阐释“慕课”对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从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等三个方面探究了“慕课”带来的变化和影响。通过笔者在Coursera注册学习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慕课”的主要影响方面,而得出在“慕课”到来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做出怎样相应对策。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选题背景,提出研究本课题的现实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归纳国内外对“慕课”的相关研究现状,选取代表性研究为下文做铺垫与支持,也为避免出现研究重复现象。第三部分:介绍了“慕课”的相关概念,设计理念以及与之前出现的网络教育的区别,进一步分析“慕课”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较下的新特性:开放性、平等性、大规模、个性化、民主化、包容性等特征。第四部分:指出了“慕课”到来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挑战。分别从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课程论的角度进行论述。在教育理念方面,结合教高等教育学广为运用的三大高等教育理念,分析“慕课”给这些理念带来的挑战;其次,“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制度的冲击表现在:“慕课”对现有大学制度的挑战、对现有教育范式的冲击,以及对课程价值取向的更好诠释,从而带来我国高校教育制度的自我修正。第五部分:分别从教学模式、教师观和学生的角度,探究“慕课”带来的影响,对“慕课”在我国与传统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在发展中两者将会出现互补、融合等趋势及传统高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对MOOC吸收、容纳的对策。第六部分:结束语。对文章内容概括总结,归纳研究的结果,总结不足之处。
【关键词】:慕课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制度 翻转课堂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4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1-15
- 1.1.1 研究背景11-13
- 1.1.2 研究目的13
- 1.1.3 研究意义13-15
- 1.2 文献综述15-22
- 1.2.1 国内外“慕课”兴起与发展状况的相关研究15-18
- 1.2.2 国内外“慕课”的发展对传统高等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18-21
- 1.2.3 现有研究述评21-22
- 1.3 研究思路22
- 1.4 研究方法22-23
- 1.5 创新点23-24
- 第二章“慕课”的概念及特点介绍24-32
- 2.1“慕课”的理念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24-28
- 2.1.1“慕课”的概念与理念24-26
- 2.1.2“慕课”来袭中国26-28
- 2.2“慕课”的特征28-31
- 2.2.1“慕课”的主要表征28-29
- 2.2.2“慕课”与普通网络公开课的区别29
- 2.2.3“慕课”与我国高等教育对比的新特征29-31
- 2.3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与制度的影响32-40
- 3.1“慕课”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32-34
- 3.1.1 纽曼 洪堡 威斯康星: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演化32-33
- 3.1.2“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震荡33-34
- 3.2“慕课”对现有大学制度的影响34-39
- 3.2.1“慕课”给我国高校内部制度带来的冲击与契机34-36
- 3.2.2“慕课”对我国高校外部管理的影响36-37
- 3.2.3 大学制度变革将促进“慕课”与传统大学课堂的共生37-39
- 3.3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慕课”对高校课程、教学和师生行为的影响分析40-51
- 4.1“慕课”对高校教学课程的影响40-42
- 4.1.1 课程价值取向概述40-41
- 4.1.2“慕课”推动现代化课程的发展41-42
- 4.2“翻转课堂”刷新了传统高校教学模式42-47
- 4.2.1“翻转课堂”理念的强化42-43
- 4.2.2“慕课”对师生行为的影响43-45
- 4.2.3 Coursera实践经验与访谈45-47
- 4.3“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带来变化的启示47-50
- 4.3.1“慕课”对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启示47-48
- 4.3.2“慕课”对学习者的启示48-49
- 4.3.3“慕课”与我国高等教育未来趋势预测49-50
- 4.4 本章小结50-51
- 第五章 应对“慕课”的高等教育发展建议51-56
- 5.1“慕课”与我国高等教育之间如何互动51-52
- 5.2“慕课”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52-55
- 5.3 本章小结55-56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6-57
- 6.1 结论56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59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59-60
- 致谢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冀生;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J];高教探索;2002年01期
2 汪发元;刘在洲;;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原则及措施[J];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03期
3 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4 邓宏钟;李孟军;迟妍;谭思昱;;“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21期
5 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04期
6 邓莉;;欧洲高等教育政策研讨会:慕课对大学不构成威胁[J];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22期
7 董少校;;专家认为:慕课需突破学分和证书认证两个瓶颈[J];教书育人;2013年36期
8 单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的三个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09期
9 夏生;程老湿;;MOOC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J];人物;2013年05期
10 李华;龚艺;纪娟;谭明杰;方佳明;;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牛宇鑫;[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郭铭华 衣春翔;[N];黑龙江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43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043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