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之三境界
本文关键词:教育研究之三境界
【摘要】:作为一种学问之道,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最终归宿为行为主体的学术态度和学术人生境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和境界可分为相互包容和相互映现的三个层次。微观层次是指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和方法及其综合性的方法体系;中观层次涉及方法论的一般层次结构和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探求;宏观层次是将追寻研究方法的"学问之道"与培植学术态度和尊享学术人生的境界相圆融,臻至"方法—方法论—学术人生境界"的导向、归宿与嬗变。
【作者单位】: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转型时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战略发展规划研究——以嘉应学院为重点》(项目编号:2013JK1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03
【正文快照】: 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学术从业者学术水平最终取决于其学术与人生的境界。学术人生境界的层次和高度最终制约和决定其学问能达的高度、学术优劣及水平高低。学术人生境界的至境是达至追寻学问之道与尊享学术人生的完满统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是指教育学科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洪才;;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特性[J];大学(学术版);2011年09期
2 李炳全;;文化研究与心理学的理论突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杨开城;;我们需要何种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视角的回答[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6期
4 林丹;;学科性质、学科体系抑或学科功能?——理性审思教育学学科地位的独立原点[J];教育学报;2007年03期
5 王洪才;;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立、再造与转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王洪才;;从本质主义走向非本质主义:中国高教研究30年回顾[J];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02期
7 孙俊三;谢武纪;;教育学的科学逻辑和实践逻辑:冲突与和解[J];现代大学教育;2013年04期
8 解德渤;王洪才;;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认识偏向与实践误区——兼议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方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国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谈注意的分散与分心[J];上海教育科研;1985年05期
2 张舜徽;自强不息,壮心未已[J];社会科学家;1992年02期
3 邓应发;读书问答三章[J];语文世界;1997年12期
4 邓新文;孟子学问之道发微[J];浙江学刊;2000年02期
5 何仁富;唐君毅先生论读书和学问之道[J];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榛;;古人论治学[J];人民教育;1979年02期
7 焦秀云;;人生如下棋[J];人生十六七;2004年10期
8 马寅初;学者论治学[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02期
9 何敦春;;科学家秘书的艺术[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10 ;一代大师林语堂轶事[J];世界中学生文摘;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北京大学 林毅夫;学问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 王晴佳;频繁评奖有悖学问之道[N];南方周末;2011年
3 史飞翔;名家论立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叶隽;从“义理·考据·辞章”到“理论·视阈·融通”[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解小青;寻找社会的“眼睛”[N];光明日报;2007年
,本文编号:1190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190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