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教师非正式学习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网络的教师非正式学习研究 出处:《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非正式学习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教师学习的一种补充性学习或辅助性学习,其形态已在教师学习谱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该文在基于网络的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特征与重要性分析基础上,以统计分析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教师非正式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群体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倾向运用水平认知思维模式,讨论主题较为丰富,但易产生次级群体,使群体之间信息传递的互惠程度并不高。该结论以及相关建议将为教师认识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基金】:2015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课题编号:2015SCG174)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生代中小学教师数字化学习研究”(课题编号:13YJC880094) 201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高校教师数字化学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课题编号:KT20140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知识可视化支持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及其发展——多学科视角下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YJC88008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51;G434
【正文快照】: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呼吁越来越多,这一呼吁来自于“专业人员即学习者”的启示,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必须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审思、完善与改进,提出最合理的改善方案。从1986年美国的《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卡内基报告》到2001年英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丁道勇;;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时间[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3 毛菊;;西方教师学习研究的发展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08期
4 杨刚;叶新东;;社会性互动分析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在线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5 王玉萍;;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适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6 宋权华;于勇;廖守琴;;长尾理论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02期
7 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02期
8 黄建军;郭绍青;;WebX.0时代的媒体变化与非正式学习环境创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04期
9 王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兆芹;王海军;于永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师学习的个案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秦俊巧;;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张弓;;无为而治:道家的体育课堂管理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4 郑辉;高校“两课”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理想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1期
5 姜雅珉;;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如何体现教育公平[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柳淑瑛;常有为;;师范生实践教学同侪模式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7 夏宏芳;关于俄语泛读课教学的几点设想[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姜雅珉;;试论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如何体现教育公平[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7年Z1期
9 唐会民;;反思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有效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王超;;中国高校网站交互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2 龚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丽;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兰香;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菊;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教与学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伟;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3 覃双凌;论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双面影响[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4 王迎;安玉洁;黄荣怀;;运程学习者特征模型的构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5 都兴芳;刘平;田秀然;;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调适[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刘学惠;申继亮;;教师学习的分析维度与研究现状[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08期
7 喻国明;李莹;;“web圆桌”的演进及其社会效应——关于“webX.0”发展逻辑阐释[J];新闻与写作;2008年10期
8 Julian Sefton-Green;侯小杏;杨玉芹;焦建利;;技术支持的“非正规学习”研究新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06期
9 尚佳;;Web2.0时代的PLE建构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01期
10 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婷婷;;浅析校园BBS对非正式学习的影响——以“我爱苏大”论坛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2期
2 王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01期
3 张卫平;浦理娥;;国内非正式学习的研究现状剖析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7期
4 陈晓红;林志标;王志强;任颖;邬晶晶;;当前市民非正式学习支持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以宁波市慈溪、鄞州、北仑三地实践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5 张长晖;刘行芳;孟亚丽;;智能手机支持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调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年06期
6 杨晓平;刘义兵;;论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的建设[J];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7 赵俊雅;王轩;;研究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年09期
8 高原;;非正式学习之价值考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年01期
9 张秋菊;;地方高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引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03期
10 王立国;窦艳辉;;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情况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青紫馨;季娇;伍新春;;非正式学习的研究现状和展望[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邓庆宁;非正式学习更适应职业学习需求[N];惠州日报;2012年
2 冯桢文;激活组织非正式学习[N];中华合作时报;2013年
3 梁育华;“非正式”:学校管理概念的另一扇门[N];天津教育报;2007年
4 乐文;非正式学习[N];中国人事报;2005年
5 ;说给父母们的十条建议[N];抚顺日报;2007年
6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 王珠珠;教育不能迷失在技术浪潮中[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邢蕾;成人非正式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丽;英国成人非正式学习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芮;研究生的非正式学习行为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尚茹;非正式学习与中小学教师成长[D];河南大学;2007年
4 宣曼一;基于网络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新鸽;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6 任杰;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整合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马莉娟;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8 刘素方;网络对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9 沈丽;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微信的知识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10 祁玉娟;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非正式学习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31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33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