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碎片化”背景下家长、学校和国家的责任担当
本文关键词:教育“碎片化”背景下家长、学校和国家的责任担当 出处:《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后现代社会中,从全球视野看各国的儿童教育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碎片化"教育虽然有利于儿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却加重了儿童的学习负担并且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不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因在于家长、学校和国家都没能很好地履行自身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异化、国家教育的僵化都使得儿童的教育进一步走向分裂。为了使儿童教育能够回归本真,家长、学校和国家应切实承担起各自的教育责任,并通过合作来使儿童教育保持一定的"统一性",以达成儿童、家长、学校、教师和国家在教育空间内的和谐共生。
[Abstract]:In the post modern society,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in various countrie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gmentation" in varying degrees. Although fragmentation education is good for children to acquire more knowledge and skills, it aggravates children's learning burden and makes their children lose their sense of securit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The reason is that parents, schools and countries fail to fulfill their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well. Family education, alien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rigid national education all make children's education further split up. In order to make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can return to the truth, parents, schools and countries should assume their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ies of education,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through cooperation to maintain a certain "uniform", in order to reach the children, parents, schools, teachers and education in countries in the spac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D761)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201410299039Z)
【分类号】:G459
【正文快照】: 生活在后现代社会的碎片中的我们无法逃离不确定性的负担,在这种背景下的儿童教育必然受到生活碎片化的影响,儿童缺乏应对碎片化的知识基础和理性能力,而且碎片化教育使教育者的责任边界变得模糊和不确定,家长、学校和国家之间相互推脱自身的教育责任。儿童是国家和人类的未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雄;刘程;;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熙;曾小娟;;浅析韩寒小说中的叛逆人物塑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2 余亚斐;;戴震“理欲之辨”与理解的历史性批判[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3 孙彩平;市场经济文化的矛盾与心理教育的文化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2期
4 崔振成;;高中价值观教育的诘问与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杨帆;;论麦金太尔德性伦理学中的人生统一性观念[J];中国德育;2007年06期
6 王为全;岳学军;;对后现代伦理学的德育透视[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7期
7 杨倬;网络社会的道德悖论沉思[J];东南亚纵横;2004年07期
8 马向真;张廷干;;和谐伦理精神的后现代建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陈春燕;罗亮;;由印度观中国——读解《贫民窟的百万富翁》[J];电影文学;2009年11期
10 陈春燕;罗亮;;《非诚勿扰》的双重转向[J];电影文学;2009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万智;存“异”求“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王爱侠;右派形象与作家心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崔振成;现代性社会与价值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连义;新时期小说中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10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萍;共和中的公民德性[D];南京大学;2011年
2 沈璐;英国浪漫主义对生态伦理学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3 陈晓利;试论影视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英文;微博客创作的审美解读[D];中南大学;2011年
5 邓文啸;试论当代中国设计发展中的伦理问题[D];汕头大学;2011年
6 刘丹丹;生活在永远的不确定性之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栋栋;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严雪梅;教育发展的伦理审视[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9 林海亮;德育叙事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肖绍聪;身份的冲突与和解[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丁念金;;论全景教育的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5期
2 霍利婷;黄河清;;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和谐教育——新加坡“教育合作伙伴”概念引介[J];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3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艳红;;家庭教育也急需“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0年06期
2 王建坤;;从家庭教育看幼儿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J];社会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3 李凯林;家庭教育的几点方法论思考[J];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04期
4 ;美国的“家庭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0年06期
5 宗秋荣;“减负”与家庭教育的功能转换[J];教育研究;2000年12期
6 张广聪;要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S2期
7 ;家庭教育工作在我国[J];w挛胖芸,
本文编号:1346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34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