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慕课构建新型知识传播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11:00

  本文关键词:慕课构建新型知识传播模式研究 出处:《当代传播》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慕课 知识传播 传播模式


【摘要】:慕课的出现不单在知识传播领域掀起了一股浪潮,大众媒介也给予了广泛关注。高质量的慕课发展观点往往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而非学术传播渠道进行扩散,但在现有的文献中却鲜见传播学介入。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慕课的概念界定、特点概述和内涵分析,提出慕课通过对传播因素变革,对现有的知识传播模式进行重构,形成了新型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
[Abstract]:There is a wave in the field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 and the mass media has given extensive attention . High - quality Mu - class development views are often spread through mas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rather than academic communication channels . However ,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 there is no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 In this paper , through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of the subject , this paper tries to reconstruct the existing knowledge transmission model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factors , and form a new mode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前沿及其演进分析”阶段性成果,编号:EIA110369
【分类号】:G434;G206
【正文快照】: 一、慕课的基本特性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个字母缩写,意思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其中文译名“慕课”最早由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撰文所用,现已被广泛接纳和使用。知识传播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特定知识传播媒体手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蔡文璇;汪琼;;2012:MOOC元年[J];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04期

2 孙茂松;;MOOC:太阳照常升起,境界已然不同[J];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09期

3 袁成琛;;MOOC:大学变革[J];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04期

4 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件的比较[J];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05期

5 ;“慕课”已正式进入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祥;出版传播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及意义[J];出版科学;2005年01期

2 于鸣镝;;试论“综合馆力”[J];重庆图情通讯;2002年01期

3 杨卉;;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的传播方式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4 倪延年;论知识传播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功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年05期

5 叶昭晖;邹刚;柯水洲;姚煊道;;基于MOOC理念的军校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及共享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年04期

6 陈萍;彭文成;田双亮;樊胜利;;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知识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甘南合作和临夏市区的调研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年02期

7 李玲;;MOOC分析及前景展望[J];才智;2014年07期

8 陶荣湘;;台湾地区高校开放式课程发展状况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9 杜世纯;傅泽田;王怡;;浅论MOOC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05期

10 黄志成;;基于MOOC的开放课程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年2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明华;基于情境分析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机理与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华光;动态联盟演化与知识扩散交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董晓倩;论政府软执行力[D];吉林大学;2012年

4 孙向军;知识生产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邓建国;Web2.0时代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之关系考察[D];复旦大学;2007年

6 张婷;科学传播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岳淼;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史研究(1958-2008)[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莹;动态视角下的战略网络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邵海静;虚拟企业网络演化及其成员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锋;群体成员知识传播复杂网络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甘泉;网络检索过程及其心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车树国;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网络课程研究与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栋梁;我国学术期刊创国际学术名刊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艳红;透析中国图书跟风出版现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静然;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知识转化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亮芳;透析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现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志鹏;新时期化学课程理念发展的历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欧阳贵望;论类比及其知识创新作用[D];燕山大学;2008年

10 郑赛;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龙;丁兴富;;开放课件运动的国际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8期

2 路秋丽;孙华;田雨;谢怡;魏顺平;;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04期

3 刘川川;宁玉文;高岭;马力;高东怀;;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和资源更新保障机制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12期

4 王佑镁;;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可用性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04期

5 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年01期

6 秦炜炜;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研究之内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9期

7 秦惠民;鞠光宇;;基于网络的大学开放式课程现象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11期

8 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之个案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永华;寇冬泉;胡华进;郑小军;;人类分层传播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6年01期

2 龙恩保;;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新模式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3期

3 谢清果;张苹;;记者博客的传播模式及其价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王劲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网络传播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邓焱;;交互式传播模式在高校公共课程中的运用及实践难点探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年02期

6 陈功;;文艺传播模式的研究范式及建构[J];社会科学家;2010年07期

7 蔡盈洲;;互动教学的传播模式[J];南方论刊;2011年10期

8 袁立庠;;微博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王萌;;虚拟社区传播模式的改变与现实化回归——以豆瓣同城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侯建军;;基于微博的传播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4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师曾志;;网络环境下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变革及构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罗兰秋;;“体育小广告赛事大语境”传播模式研究-以《体坛周报》为例[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3 常松;胡凤;;民国时期我国健康教育传播模式研究[A];第五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剑;;5W传播模式的资源位分析[A];中国传媒经济(第三辑)[C];2006年

5 傅姣萍;;对浙江记忆传播模式的几点思考[A];档案与文化建设: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6 刘淑梅;李淑云;;论哈罗德·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视野下的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马强;;电子纸阅读器对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模式的影响[A];编辑学报(2009年增刊)[C];2009年

8 张宏伟;;奥运赛事在大众传播中传播模式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9 杨楠;;NBA文化传播模式对发展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产业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闻;创新传播模式 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N];中国文化报;2014年

2 记者 邢宇皓;李大光教授指出——“灌输式”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N];光明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杨敏 编译;技术进步更新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李大光;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N];光明日报;2010年

5 王云峰;大众参与型传播模式下媒体应注意的问题[N];中华新闻报;2006年

6 ;探索中国市场品牌传播模式[N];法制日报;2007年

7 高菲邋陆地;中国电视媒体的转型与创新[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鹤;传统媒体移动化步伐加速[N];人民日报;2014年

9 河南省委党校图书馆采编部主任 曹淑霞;图书馆:传承文化原始属性不容忽视[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10 武秋和;网上书刊交易会显魅力[N];科技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滕朋;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亓甜;个体间知识传播模式及其对组织知识传播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范皓;上海对外传播工作中非媒体传播模式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王晶晶;人肉搜索的传播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贺志勇;大众媒介作用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斌;晚清时期中国科技传播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婧;微博直播的传播模式及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7 安颖;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林;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及效果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潘俊楠;韩剧在我国的网络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华;中国互联网公益传播模式初探[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13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13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0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