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家庭生计对基础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就地升学的影响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8-01-16 09:35

  本文关键词:家庭生计对基础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就地升学的影响与对策 出处:《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随迁子女 基础教育 就地升学 家庭生计


【摘要】:依据教育阶段,就地升学包含幼升小、小升初、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四类。基础教育阶段的就地升学是随迁子女就地升学问题的主要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随迁子女的就地升学率不断下降,这不利于保障、推进教育公平。研究发现,家庭生计框架下的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随迁子女就地升学教育选择均有决定性影响。为此,保障随迁子女教育权利的政策设计必须基于其所在的流动家庭,在推进依法治教、优化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内部运行机制的同时,统筹制定和完善收入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完善社区服务等教育外的相关政策,以达成教育融合与社会融合的良性互动,保障国家的持久和谐稳定。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 local education includes young liter small, small rise early, junior high school,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four.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in education is the main aspect of Suiqian children in situ studies the problem.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grade, Suiqian children in the enrollment rate is declining, this is not conducive to safeguard, promote education fair.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famil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financi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on the Suiqian children in school education choice has a decisive impact. Therefore, security policy design with the Suiqian children the right to education must be the flow of family based, in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to teach, to optimize the internal operation Suiqian children education policy the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revenue growth,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the government purchase of public services, improve community services and other related education policy, education and social harmony to achieve fusion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cooperation ensures the lasting, harmonious and stable state of the countr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影响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就地升学的社会因素研究”(EGA130389)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指出要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慧;杨颖秀;;如何破解异地高考政策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 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4 吴霓;;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5 李斌,李小云,左停;农村发展中的生计途径研究与实践[J];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04期

6 刘世清;苏苗苗;;“异地高考”政策的合理性研究——基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异地高考”方案的内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7 石中英;;关于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14年10期

8 吴霓;朱富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政策分析[J];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9 周秀平;;异地高考期待的群体差异[J];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10 吴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的现实困境及政策取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昌华;;教学中个体差异性平等的内涵及实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邹晓宏;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大学贫困生问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胡家琪;明亮;;基于自然灾害的农村贫困效应研究——以广西西南TL村的水灾调查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4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张筱艳;申永丰;;公平选才:转型期高考政策变革的基本价值诉求[J];武陵学刊;2010年04期

6 李良;;浅谈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7 王慧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8 曹俊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06年08期

9 滕明雨;张磊;奉公;;农民科学素质与生计资本的关系初探——以M县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赵明星;;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董东华;;“培优辅差”的内涵及其实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2 杨明;骆江玲;;湿地管理中的生计替代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田丽娟;;突破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的瓶颈[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王素霞;周向红;刘婷;王小林;;少数民族的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能源贫困评估——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5 王中会;蔺秀云;;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涛;基于校级数据的省域内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唐海龙;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赖秀龙;区域性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妹芝;促进平等,,追求卓越[D];河北大学;2011年

5 赵靖伟;农户生计安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9 孙艳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雨虹;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学前教育投资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佳娟;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玉桂;转型期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震;我国农村地区实现教育公平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4 后国宏;太仓市农村初中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徐方方;安徽经管院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韦恒聪;库区移民生计的断裂、恢复与转型[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叶菁;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丽娜;教育机会不平等中的平衡机制: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孟凡瀛;我国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效益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丁学森;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蔺秀云;王硕;张曼云;周冀;;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从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和学习投入角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曾荣青;贾学鹏;贺义梅;;流动人口继续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的调查[J];成人教育;2009年06期

3 李芹;刘万顺;;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制度排斥及非制度排斥[J];城市问题;2009年02期

4 李春玲;;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5 姜传松;;高考供求均衡问题探析——“高考移民”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8年02期

6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7 刘志民;高耀;;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获得——基于江苏省的经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8 申继亮;胡心怡;刘霞;;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胡云生;飘飞的蒲公英也该有春天——农民工子女教育透视[J];江西教育;2004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孙立平;[N];经济观察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唐景莉;[N];中国教育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权;制度安排中的公平与正义: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32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32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0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