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初中生感恩与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7 12:37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感恩与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分析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初中生 感恩 心理健康 交叉滞后分析


【摘要】:目的:考察初中生在7个月期间感恩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对河南省一所初级中学的150名初中生进行7个月的纵向追踪研究,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AGS)以及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测查初中生的感恩与心理健康。然后采用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感恩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2交叉滞后回归显示,在控制了前测的心理健康之后,感恩及其因素1(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在控制了前测的感恩之后,前测的心理健康对后测的感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3感恩及其6因子与心理健康10因子交叉滞后回归显示,感恩可以负向预测抑郁、恐怖、偏执、睡眠饮食因子。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因素可以负向预测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偏执、睡眠饮食因子。结论:感恩能够预测心理健康。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titude and mental health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uring 7 months. Methods: 150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enan province were studied by longitudinal follow-up for 7 months. Using AGSS (Youth gratitude scale) and SCL-90 (Mental Health Self-Rating scale). The gratitude and mental health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e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binary cross-lag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1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gratitude and mental health was significant; 2Cross-lag regression showed that after controll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pre-test, gratitude and its factors 1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of social favor) could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predict mental health, and after controlling the pre-test of gratitude.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pre-test mental health on post-test Thanksgiving was not significant. 3 Thanksgiving and 6 factors and 10 factors of mental health cross-lag regression showed that gratitude can negatively predict depression, terror, paranoid. Factors of sleep diet.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of social benefits can negatively predict somatization, compulsive symptoms, anxiety, hostility, paranoia, sleep eating factors. Conclusion: gratitude can predict mental health.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SH021,14CSH04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049,12YJCZH080) 2013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支持计划 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2014-YXXZ-35)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3GGJS-125) 信阳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分类号】:G444
【正文快照】: Emmons和Kneezel的研究认为感恩是精神功能及情绪的表征,这是因为具有感恩特质的个体很容易就注意到身边的一些积极事物,能更容易的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与病理状态及各种负性情绪相抗衡,可以预防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1]。Fredrickson的研究认为构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基于特质感恩的青少年感恩量表的编制——以自陈式量表初步验证感恩三维结构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喻承甫;张卫;曾毅茵;叶婷;李月明;王姝君;;青少年感恩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4期

3 郑裕鸿;范方;喻承甫;罗廷琛;;青少年感恩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5期

4 代维祝;张卫;李董平;喻承甫;文超;;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感恩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静;梁媛;;感恩的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年14期

2 张云齐;毛呷呷;邹盛奇;;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进展[J];改革与开放;2012年16期

3 王建芬;徐晔星;王丽丽;吴菲;;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年04期

4 汪依桃;;传承感恩文化 探究感恩教育模式[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S1期

5 魏昶;许倩;陈晓明;安晓镜;;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感戴、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年06期

6 魏昶;喻承甫;洪小祝;郑圆皓;周莎莎;孙国健;;留守儿童感恩、焦虑抑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03期

7 单欢欢;;心理弹性理论对高职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究[J];才智;2015年18期

8 杨秀木;高恒;齐玉龙;申正付;韩布新;周静;;大学生志愿功能动机与志愿行为:感恩品质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03期

9 魏昶;安晓镜;刘芳;黄海燕;;大学生感恩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6期

10 许倩;高婷婷;孔祥娜;魏昶;;青少年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汪海彬;职前教师情绪觉察的特点及优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杨芳;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健康促进的感恩模型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5 魏华;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鹏程;中学生课堂情绪体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7 董振邦;致谢类言语交际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小兰;高职院校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特点的访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吕良成;大学生感恩、心理弹性、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缪毅;新兵心理弹性与集训期心理应激和应激后成长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4 白媛媛;大学生感恩、负性生活事件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程永东;职高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晓伟;初中生感恩心理的辅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周婧;初中生感恩品质的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翟牡丹;大学生感恩品质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郭倩;初中生感戴、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朱菊红;舟曲泥石流灾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康;曾祥春;;结果程度和熟悉性对助人意愿的影响[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许金声,A·马斯洛;让我们恢复感激意识[J];北京成人教育;1999年01期

3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张晶晶;杨立昊;;感恩概念及其脑机制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汤琪;包建;;感恩与幸福感的关系综述[J];沧桑;2011年01期

6 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年01期

8 李玉丽;曹枫林;孔箴;董方虹;陈倩倩;刘佳佳;程培霞;;高三学生焦虑抑郁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07期

9 廖飞;;感恩的价值及其培养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胡瑜;孙灯勇;;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俊山;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振旺;大学生感恩特质的量表及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汤琪;研究生感恩心理问卷的初步编制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艳春;大学生感悟社会支持和感戴的现状调查及其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马丽;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探讨[D];南京大学;2011年

5 鲁铁汉;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班兰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玲玲;心理生理视角下青少年爱国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董衍美;应用书信疗法对职校生的感恩干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分析及其教学探讨[D];暨南大学;2004年

10 夏勉;认知动机变量与心理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莉君;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黄中,姚小蓉;师范专科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杨仲夏,韩丁;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年S1期

4 祁新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陈利虎,马洪涛;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减负”[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6 林增学;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J];社会科学家;2000年06期

7 翟安平,张懿红;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社科纵横;2000年01期

8 张亚东,刘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10期

9 王丽芹,陈凤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刘晓仙;谈高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文建;;社会转型期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6年

2 黄怀宁;;制定心理健康的可操作标准突破青少年发展的心理瓶颈[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3 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宋振韶;;高校教师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6 郭辉;李蔓荻;祖娜;;加强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探索与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7 朱晓红;;改善列车乘务员心理健康的对策与措施[A];2008年科技学术研讨年提速安全与和谐铁路论文集[C];2008年

8 汪向东;;地震后受灾群体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郑莉君;韩蔓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探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郑莉君;;维护心理健康迎接21世纪的到来[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婷;心理健康辅导员呼之欲出[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严建雯 金一波;心理健康教育:让健康人更健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郑家艳 实习生 孔敏;关注孩子心理健康[N];重庆日报;2000年

4 柳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N];重庆日报;2004年

5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任伟;学校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N];中国教师报;2004年

7 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年

8 俞文智;心理健康教育初探[N];楚雄日报(汉);2005年

9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郭念锋;你的心理健康吗?[N];大众科技报;2000年

10 晓刘;老师,,您的心理健康吗?[N];大众卫生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文s

本文编号:1436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36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1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