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2-09 15:02

  本文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 德育 观察学习 自我效能 出处:《鲁东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在这之后的半个世纪里,这一理论被不断的完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本文正是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框架内,分析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与其自身和环境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认为包括道德行为在内的人的各种行为要么只受环境的塑造和控制,要么只受内驱力和倾向驱动力的影响。然而,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视域下,人的行为被看作是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班杜拉认为,人是自我组织,积极进取,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的机体,而不是单纯的由外部事件塑造的有反应的机体,这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他所倡导的观察学习正是充分体现了人的这种能动性。但是,区别于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和心理动力学的内因决定论。他认为这种能动性是人的内部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生物事件)、行为和环境三者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构成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三方互惠决定论)的主要内容。在该理论的支撑下,观察学习被划分为四个步骤: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以及动机过程。这四个步骤系统的分析了人类行为产生的过程,剖析各个阶段影响行为产生的因素,还提出了相应的子理论来进一步论述不同因素在观察学习中的影响效用。例如自我调节机制理论就是阐述观察学习的生成过程中自我系统对行为产生的影响;自我效能理论是阐述动机过程中自我评估对行为产生的影响。这一系列理论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诠释人类行为的获得。因此,本文并没有像其他学者一样,将社会学习理论肢解来看,而是遵从了行为产生过程的整体性与阶段性,将社会学习理论系统完整的运用到青少年的德育中,从行为的认知到对榜样行为的表征进行筛选内化,最后将表征符号选择性外化生成行为,逐步分析道德行为产生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及其效用,进而寻求提高青少年德育的实效性。 此外,本文强调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整体性,除了考虑到其自身的系统化之外,还考虑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以知为开端、前提和基础,以行的自动化作为衡量学生认知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此过程中,,影响和制约行为生成的因素是复杂且多样的。在实践中发现,想要充分发挥德育效能,完成德育目标就要求施教者能够准确分析各因素中影响德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趋利避害,再将多样化的德育方法进行整合,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扩大积极因素的作用,抑制消极因素的作用,使各个有利因素之间更加科学地发挥作用,进一步向实现德育目标迈进。因此,本文立足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与德育的研究对象一致性;研究方法共享性;研究过程共通性,依照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以人、环境和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对当前青少年德育中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之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时,能够做出符合社会普遍道德标准的判断。并在相同或相近的环境条件下,做出符合当今社会价值观的道德行为。力求将德育实效性达到最大化。
[Abstract]:In 50s, American psychologist Bandura first proposed th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half a century after this, this theory has been constantly improved, has formed a matur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is the framework of learning theory in the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behavior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youth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past. In the study,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either all kinds of behavior including moral behavior, people only by the shape and control environment, influence or only by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driving force tendency. However, in view of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people's behavior is regarded as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results.
鐝潨鎷夎涓

本文编号:1498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98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b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