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在家上学”现象
本文关键词: 在家上学 工具连锁反应 反抗和形塑 教育人类学 出处:《学海》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教育人类学"工具连锁反应"理论,通过对北京市一所"在家上学"学堂R学堂的参与观察与深入访谈,探讨了中国式"在家上学"产生的原因是一种反抗与形塑:反抗原有僵化、扭曲,分数至上的教育目标,以及附着在分数至上基础上的以金钱、地位等为衡量标准的成功观和幸福观;要形塑的则是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自身的教育目标。这种变化是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导致教育目的的改变;目的的改变,必然带来人们行为或活动的变化。"在家上学"是目标改变的结果,同时又可以成为促进新目标形成的原因。对"在家上学"这种新的教育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人们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strumental chain reaction" i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observes and interviews the participation of a "homeschooling" school R school in Beijing.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homeschooling in Chinese style, which are a kind of revolt and shape: against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rigidity, distortion, and the supremacy of score, and the money attached to it on the basis of the supremacy of score. Status is the standard of success and happiness,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This change i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culture leads to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purpose, the change of purpose, "homeschooling" is the result of a change in purpos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homeschooling is helpful to promote people's reflection on current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G4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景军;;中国青少年吸毒经历分析[J];青年研究;2009年06期
2 李强;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秀娟;[N];山西日报;2012年
2 河南省漯河市 张玉胜;[N];中华读书报;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世永,王华斌;合肥市中间阶层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徐东海;吕暮瑾;;基于需求层次提升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变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3 彭瑛;;安顺鲍屯人的生态文化观[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王坤;中间阶层的文化品格及社会功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刘婵;;论我国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6 肖占君;;教育科研中人类学思维的艺术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7 冯增俊;;论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8 冯跃;;人性与人格的人类学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韦晓康;赵志忠;;陀螺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及其特征——以云南景谷县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10 李琳;;淮海戏在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传承的考察与研究[J];北方音乐;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何晶;;中国大众传媒对本土中产阶层的话语建构现象初探[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蔡秀玲;;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与改革开放后中国“中间阶层”研究[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沛照;;话语边缘与原生态文化反思——一个苗族村落教育的民族志记述[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4 常永才;李勇;;少数民族寄宿学校应避免“好心”办成坏事——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制学校的历史启示[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5 杨奕望;;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医体质学探析[A];“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三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万莉萍;;教育自觉与传统文化的传承[A];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12年
7 林毅红;;神秘的黎族织锦“人形纹”探析[A];服装历史文化技艺与发展——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服装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8 张建世;;民间工艺文化的田野调查方法初探——以西南少数民族银饰为例[A];中国民族文博(第四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4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周小艺;兴盛、衰落与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宏岩;在乡土与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陶格斯;文化差异与民族学生学业质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郑雪松;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平;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利益的分化与整合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久梅;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地曼.阿宝财;和田玉的商业化[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施媛媛;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问题与对策[D];江南大学;2010年
7 贺贝;现代生活方式与室内纺织品视觉表现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8 余从刚;柱式艺术中生命意识的表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黄明波;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慧达;海岛发展变迁的人类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虎;目标与方法的断裂——对默顿社会反常理论的再认识[J];法学评论;2001年04期
2 韩笑莲;王广郊;;社会失范理论——浅析迪尔凯姆和默顿的犯罪学思想[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年01期
3 庄孔韶;“虎日”的人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日》影视人类学片的应用新方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4 廖龙辉;当前青少年吸毒行为现状及其成因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01年04期
5 曹小明,蒋和平;戒毒难之探索——吸毒复吸机理之新探[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王珍宝;吸毒者复吸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2003年08期
7 李媛媛;;浅析默顿紧张理论[J];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04期
8 张波,张锐敏,李建华;海洛因依赖人群规模估计方法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年03期
9 刘志民,周伟华,连智,穆悦,宋森林,滕英群,王小平,陈绩,龚文林,刘菊湘;阿片成瘾者初始吸毒原因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年02期
10 朱琳,地力夏提·牙合甫;吸毒人群社会行为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芳;骆毅;;简评西方教育人类学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常永才;;何以促进教育人类学发展:美国学者学习领域研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4 李政涛;;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轨迹及其特征[J];教育学报;2008年06期
5 樊秀丽;;教育人类学性格的探讨[J];教育学报;2008年06期
6 陈云恺;;人性培育与教育人类学的本土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03期
7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8 倪胜利;;嬗变与抉择——黔东南教育人类学考察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9 王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张宏宇;;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J];高教论坛;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增俊;;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黎军;赵翔宇;;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杨中枢;;本尼迪克特的意义:教育人类学的视角[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黄菁;;西南少数民族和谐社区结构的教育人类学分析——以云南贡山丙中洛乡为例[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巴战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跨文化看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海路;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岳天明;重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应然”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李翠 吴艳;专家学者在京交流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N];中国民族报;2014年
5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涂元玲;“文化中的教育”:美国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George D.Spindler 之文化教育人类学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白洁;鄂伦春族传统游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甜;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2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杨会;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黄宫亮;教育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叙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廉丽娜;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6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凤娥;“状元村”的教育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单晓溪;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冯跃;藏族中学生内地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观察方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李恬;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15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515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