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意义建构与基本条件
本文选题:知识的意义建构 切入点:建构层次 出处:《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知识的意义建构强调师生对知识间联系的深刻与独特理解,追求知识掌握和新知识生成的双重目标,具体表现为知识的表层意义建构和深层意义建构两个层次。它体现了学习者知识获得的协商性、知识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性、互动与协商的多重性、学习共同体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等教育学意义。创建互动型学习课堂环境、坚持知识的客观性基础、主体成为变化的参与者、发挥语言的"对话"中介功能,是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的基本条件。
[Abstract]: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emphasizes the deep and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pursues the dual goals of knowledge mastery and new knowledge generation. It embodies the negotiation of learners'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e unity of knowledge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and the multiplicity of interaction and negotiation. The pedagogical significance of learning community, such as complexity and multi-level, creates inter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 environment, adheres to the objective basis of knowledge, the subject becomes the participant of change, and plays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of "dialogue" of language. It is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12YJA88006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永红;;论教科书知识的客观性[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07期
2 张文华;;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建构模型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年02期
3 徐冰鸥;潘洪建;;知识内容:基本蕴涵、教育价值与教学策略[J];教育研究;2013年09期
4 林康廷;;对于知识客观性的思考[J];理论月刊;2014年01期
5 高文;裴新宁;;试论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11期
6 任友群;;论知识的建构性[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08期
7 张建桥;;“破圆”是圆吗——谈谈知识的客观性[J];教育学报;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金贵;;浅析石油开采企业安全培训问题[J];安全;2009年07期
2 李珂;;因特网辅助外语写作测评[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柳瑞明;;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初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王涛鹏;;《美术作品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白洁;;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6期
6 胡瑾;杨蔚;;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思考[J];才智;2009年13期
7 李洪季;;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4期
8 刘晓平;牛晓林;;学习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3期
9 欧阳丽;;适应“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管理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9年02期
10 韩艳;;基于共同体的英语阅读课堂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胡昌送;;突出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娜仁;汤汇道;刘志迎;;情境认知理论在产业经济学实验软件开发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音乐情景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潘洁;;思辨数学课堂中的“情境”[A];2013学术年会暨素质教育在江苏——淮安专场报告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慕海;面向动态情境的信息推荐方法及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丽;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玉清;网络学习社群的信息聚集与推送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海明;个人学习环境的活动建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坤;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测评方法和教育干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朴宣姝;学前对韩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琼;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取向的知识教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淼;中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曲秀芬;基于UC和Blog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卢小男;信息技术环境下再论数学启发式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送林;知识时代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同柏;有效教学课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兆海;创新推广共同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项永芳;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綦胜联;英语教师在职培训现状分析与培训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梅;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徐兆英;论知识管理的内容、特征及其对管理科学的贡献[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6期
4 徐福缘;顾新建;林凤;陈荔;;推进知识管理的若干对策和技术问题研究[J];管理学报;2010年05期
5 潘洪建;;科学知识与课程开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02期
6 潘洪建;;论知识维度及其掌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靖国平;重构知识教学:一种交往价值的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8 刘岩芳;袁永久;过仕明;;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与核心能力的关系探析[J];情报杂志;2010年07期
9 郑毓信;;学校数学:必要的抽象[J];人民教育;2006年Z1期
10 俞正强;;感悟“童言童智”[J];人民教育;2010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彬彬;国际文凭项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玉萍,王有升;论交往的教育学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02期
2 王鸣迪;对“教育学理解”的理解[J];学科教育;2002年11期
3 宋晔;隐喻语言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4 张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教育学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5 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6 唐爱民;教育学如何理解“实践”概念[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5期
7 潘洪建;什么是知识:教育学的界说[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1期
8 陈怡;;《中庸》的教育学意义[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08期
9 和学新;焦燕灵;;试论表达的教育学意义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10 王g,
本文编号:1585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585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