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

发布时间:2018-03-09 09:24

  本文选题:课外补习 切入点:影子教育 出处:《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数据(CFPS 2012),研究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课外补习活动,发现来自较好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大中城市的学生更可能接受课外补习;重点校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可能性也更高;课外补习对学生数学成绩有提高作用,但对语文成绩的提高作用不明显。由此,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补习活动扩大了城乡和不同阶层义务教育学生获得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果的差距,影子教育因此成为城乡和阶层差距在代际间维持和传递的一个重要通道,影子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功能削弱了当前政府在学校教育中的公平政策中的努力成效,对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目标构成了严重挑战。面对挑战,政府需要提高学校教育服务质量,对影子教育进行适当管控,抑制影子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功能并促进教育跨越代际效应功能的发挥。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extracurricular remedial activities of student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by using the data of Chinese Family tracking Survey in 2012. It is found that students from better family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s and students from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extracurricular tut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tutoring is also higher in key schools and students with better academic performance. Extracurricular tutoring can improve students'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but it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score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extracurricular remedial activitie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have widened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students' access 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results. Therefore, shadow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strata between generations.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function of shadow education has weake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ent government's efforts in the fair policy of school education. This poses a serious challenge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objective of equity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challenge,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services and properly control shadow education. To restrain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function of shadow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across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373165)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
【分类号】:G424.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楚红丽;;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家庭之背景特征及个人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林;;对补习教育过热现象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2 刘艳;欧阳中万;;不合理参与课后补习的弊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15期

3 刘东芝;;课外补习教育的规范化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4 徐小英;;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现象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03期

5 张颖;张清;;基础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的实证研究——基于西安市城区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年12期

6 李亚伟;刘晓瑞;;我国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年17期

7 赵楠楠;;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淮北市相山区小学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S1期

8 曲颖;薛海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私人成本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04期

9 陈彬莉;白晓曦;;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同辈群体压力与城镇小学生补习——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05期

10 何乾坤;;对目前我国家教市场现存问题的思考[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亚伟;赵卫亚;;从分层模型视角看我国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美玲;中小学校外辅导市场现状调查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珊;南京市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洁;义务教育阶段补习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余时中;小学生课外补习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韦春林;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范砚蕾;太原市初中生课外补习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7 李亚伟;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消费影响因素的异质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廖莹;小学生校外英语辅导班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曾慧;小学生课外补习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霞;中国和韩国的影子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彩虹;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差异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年01期

2 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8期

3 许政法;;国内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研究;2009年01期

4 孙彩虹;从家庭教育消费特点看激发重庆居民教育消费的着力点[J];经济师;2003年07期

5 钱国英;唐丽静;;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机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深圳的调查[J];教育财会研究;2009年03期

6 李红伟;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0年04期

7 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年01期

8 丁小浩;薛海平;;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差异性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年04期

9 雷万鹏,钟宇平;中国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实证研究:1985-1999[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7期

10 薛海平;丁小浩;;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J];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海平;;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的实证分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补习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旭蕾;;析“试题:社会再生产的合法载体”——语言社会学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2 孙喜亭;从社会再生产看教育的地位与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02期

3 武桂馥;夏申;;试论对外经济开放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03期

4 范治长;社会再生产条件核算[J];中国统计;1989年08期

5 梅舍尔金娜;田川;;社会再生产中人的因素[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9年11期

6 孙鑫;“回用”成为当今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对废物与垃圾回收利用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2年03期

7 周福岩;;道德传统与社会再生产[J];人文杂志;2006年03期

8 温培信;;社会再生产的根本问题是比例问题[J];学术研究;1980年02期

9 李勋;;社会再生产的实现主要在企业的自动调节[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10 蔡德容;从第Ⅱ部类内部结构的划分看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平安;;进一步扩大需求的对策与建议[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飞虹;;刘少奇与新中国初期的对外贸易[A];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C];1993年

3 陶为群;陶川;;运用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研究中问进口的影响——有不完全替代中间进口的两大部类再生产之解[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C];2012年

4 韩国栋;;对工业自销的认识[A];批发商业体制改革——首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选编[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尚希 作者系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民生问题的要义: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N];中国社会报;2007年

2 郭松民;煤窑主的豪迈与可持续发展的隐忧[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本文编号:1587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587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e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