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论家校合育的基本模式

发布时间:2018-03-19 13:41

  本文选题:家庭教育 切入点:家校合育 出处:《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模式是介于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模式研究是家校合育研究的重要方式。家校合育模式是学校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而开展的各种家校协同活动的理性化活动,是家校合育活动过程中的结构、途径与方法等要素的有机统一,是家校合育实践的程序性图式及其解释框架。家校合育的基本模式简要概括为"1-2-4"制,具体内涵为:一个目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两个维度—学校教育、服务家长,家长配合、协同学校;四项基本活动—了解、研究家长,教育、引导家长,服务、指导家长,协同、参与学校等。合育基本模式的提出可有助于学校更加清晰地厘清合育基本目标、任务和基本方法,提升合育水平。
[Abstract]:The model is a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rational activities of all kind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ve activities developed in an all-round way are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structure, ways and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ve activities. It is the procedural schema of the practice of homeschooling and the framework of its interpretation. The basic model of homeschooling is briefly summarized as "1-2-4" system, with the following specific connotations: one goal-promoting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two dimensions-school education, serving parents, and parents 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Collaborative schools; four basic activities-understanding, studying parents, educating, guiding, serving, guiding parents, collaborating, participating in schools. Tasks and basic method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breeding.
【作者单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分类号】:G4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欣悦;谈中美家长参与教育的差异[J];教学与管理;2003年08期

2 孙孝花;谈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年02期

4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桂玲;;工科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文学习兴趣淡薄分析及对策探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李子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的缺陷与补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徐子芳;王金香;王庆平;;增强教学亲和力,提高教学质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张明晶;;80后青年语文教师的迷失与救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袁利;;浅谈素质教育下“和风细雨”式的德育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6 王婉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王有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移动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王俊明;教师继续教育的三种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苗培周;杨晶;王彤;;学研结合,培养和训练高师学生科研能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赵庭;;家校合作的阻滞因素及消解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勤;;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玉生;;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的机制新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党娜;;浅析父母参与高校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从研究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对策中想到的[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赵福忠;;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展望[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沈会成;;学困生的转化与预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6 张峰林;;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思考[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7 董朝霞;张译文;;党的“十八大”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体系设计[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陈志高;黄军强;;化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转化的培养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1分会:基础化学教育[C];2014年

9 贺燕燕;;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之我见[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单小娥;;加强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养[A];2012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会贵;基础教育名师职业幸福的文化场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高文君;中学数学课堂探究水平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成堂;教师的感情表演规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智;高校新资助政策及其实施的育人功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发军;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学业成败归因现状及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晗;从情感维度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毕红轶;新课程视域下的思想品德课生命观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孟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思考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永春;初中小班化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丽艳;再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布白手法的运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慧英;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财经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南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日本的PTA给我们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汪育华 ,张泽科;教育力的整合——成都市锦江区开展“家校互动和谐”研究记略[J];四川教育;2003年04期

3 马忠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美国家庭、学校合作的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年06期

4 刘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盈;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10期

2 方秋堂;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阿力甫·热介甫;关于家庭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杨宣筑;家庭教育与青少年成长[J];中国妇运;2004年11期

5 杨湘红;家庭教育之误区及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6 常万新;家庭教育投资的误区与对策探析[J];教育探索;2004年12期

7 田锋;适应形势发展 做好四个转变[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S1期

8 彭睿;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06期

9 秦筱萌,李贤军;重视在青少年影视时尚追逐过程中的家庭教育[J];教书育人;2004年09期

10 鄂玉祥;家庭教育不应被忽视[J];教书育人;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卿;;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2 初源芳;;第一讲 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3 初源芳;;第二十三讲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与孩子共同成长[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4 黄明科;;谈谈对老年人的家庭教育[A];陕西省老年学会——试论老年知识分子的生命质量座谈会论文集[C];2002年

5 秦慕萍;汪蝉娟;刘援;;构建家校合一的家庭教育工作和谐平台[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肖承凯;邱厚明;;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7 邓德桦;;家庭教育思考与分析[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8 李世界;;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9 高原;张占友;王泉;;关于家庭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10 钱永发;;家庭教育的认识、认清及务必做好[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霍晓丽;家庭教育缺了什么[N];河北日报;2004年

2 王英伦 记者 吕扬;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共同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4年

3 ;家庭教育要为城市文明作支撑[N];文汇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马美菱 邵岭;家庭教育面临诸多困惑[N];文汇报;2002年

5 苏军;家庭教育“错位”面面观[N];文汇报;2005年

6 杨斌鹄 实习生 陶从知 王莹;家庭教育面临10大挑战[N];西安日报;2004年

7 苏军;家庭教育“错位”面面观[N];新华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张新德;家庭教育如何定位[N];长春日报;2006年

9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黄晴宜;创新发展家庭教育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妇女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陈若葵;家庭教育“十五”规划总结会召开[N];中国妇女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述永;家长关怀与少年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秦中应;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义丹;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探析[D];天津大学;2013年

6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培;傈僳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尤廷兰;景颇族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海燕;中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单璐;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运宏;从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思考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建英;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郭凤伟;家庭教育对中专生学习现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黎丽娟;城市化进程中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金卫东;“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学校支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鲁英;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34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634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6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