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基于大学与教育委员会、中小学合作的教师在职教育改革述评
本文选题:日本 切入点:合作伙伴 出处:《外国教育研究》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培养适应学校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师,建立大学与教育委员会、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关系成为日本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基于这种合作关系,日本教师在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利用大学课程实施硕士水平的在职教育;教育委员会与大学合作开展短期培训项目;创设教职大学院;开展"教师培训模式课程开发事业";大学协助中小学进行校本培训。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日本在职教师教育改革的三大特点:建立合作保障机制;强化大学在教师在职教育中的作用;有效利用教育中心。
[Abstract]:Since the 1990s,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in Japan in order to train excellent teachers who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chool education. A series of reform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Japan, including: using university courses to implement in-service education at the master's level; carrying out short-term training projects i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Education and universities; This series of measures embody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in Japan: establishing cooperative guarantee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teachers' on-the-job education and make effective use of educational centers.
【作者单位】: 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
【分类号】:G5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民;;日本教师研修制对我国教师在职教育引起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董晓梅;;关于国外教师在职教育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02期
3 邱丹;;韩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2期
4 田以麟;;韩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几种形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年C4期
5 关松林;;国外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年06期
6 彭伟强;;外语教师在职教育问题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07期
7 刘慧芳;国外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的比较与启示[J];教育探索;2001年11期
8 冯君;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内容设计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王向红;教师在职教育的新视角——“内修品质”的重视与提升[J];成人教育;2002年01期
10 楼汉葳;;论专业发展取向的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静;英国教师在职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崇爱;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政策变革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侯淑萍;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在职教育问题的归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崔建华;美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朴忠男;中韩教师在职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肖翠红;印度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制度建设与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欢;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晓迪;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高贤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教育阶段性特点期望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峰焕;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激励机制研究—基于社会因素的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49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649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