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育研究问题意识薄弱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
本文选题:德育研究 切入点:问题意识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07期
【摘要】:问题意识的产生需要以"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张力为始发动因,以"知其所不知"的自觉意识为前提。由于问题意识薄弱,当代德育研究日渐陷入鲜有真问题、难以形成独特方法论、缺乏创新性的现实困境。当代德育研究问题意识的增强,需要德育研究者不断增强理论自觉意识,自觉培育实践情怀,摒弃功利化诱惑,磨砺学术品质。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needs to be based on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known" and "unknown" as the starting force, and on the premise of conscious consciousness of "knowing what it knows".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caught in a lack of real problem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form a unique methodology and lacks of innovative practical dilemma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awareness of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requires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ers to constantly enhance their consciousness of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e practical feelings consciously, abandon the temptation of utilitarianism and hone academic quality.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在大学生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研究》(项目编号:13JDSZ1004) 上海市教育科研创新项目《生成性思维指导下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YS1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一兵;真问题的呈现是创新的逻辑入口[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2 储德峰;;生成性思维:现代德育研究的思维选择[J];江苏高教;2008年04期
3 仇立平;;社会研究和问题意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刘旭东;;问题意识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05期
5 辛继湘;;教学论研究:理论自觉与实践情怀[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09期
6 ;理论自觉:从基础问题出发(专题研讨)[J];江海学刊;2012年05期
7 陈新汉;问题的哲学意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沈壮海;以科学的精神关注德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07期
9 蔡毅;理论创新的内涵、功用及其原则[J];学术界;2002年04期
10 吴原;;问题意识与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关于“追光悖论”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谭扬芳;探析科学分界的历史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周宗元;关于动量概念的建立与动量的表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商卫星;;心智研究:跨学科的攻坚[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胡化凯;;爱因斯坦直觉认识方法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7 蒋毓舒;;论构建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以皖西部分农村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牛文君;;具体化:关联伽达默尔诠释学和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孙显元;;“道德悖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鲍永玲;;共在、同居和世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德新;;论(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研究的问题意识[A];《黄帝内经》高峰论坛暨全国第十一届内经学术年会会议汇编[C];2011年
2 夏登武;;编辑不容忽视的三种基本意识[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3 于祺明;;在“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中应当坚定发扬科学精神[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5 张同胜;;关于《水浒传》误读误解问题的探讨[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聂焱;;三一理论、三一学派纵横谈——三一语言学座谈会纪要[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7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万莲子;;池莉与潘诺娃日常写实小说的文化魅力[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梁东黎;;若干重要理论观点的比较研究:马克思经济学、中国化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10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5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6 杨睿;美国《物理评论》的创办和发展[D];西北大学;2011年
7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8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杨燕燕;论教育实践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治红;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茶馆》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孙超;约翰·齐曼的科学哲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马楠;基于课题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荣;课堂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敏;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霞;基于课堂生生互动的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任皎雪;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铁芳;;体制化时代的教育和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2 徐丙奎;;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刘旭东;;教育的学术传统与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5 吴原;;论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情结与问题意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13期
6 赵万祥;;论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34期
7 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2003年05期
8 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年09期
9 郝文武;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10 安富海;;教学论研究者为什么“走不下去”——兼论“国外教学理论诠释中国教学实践”现象[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献君;德育研究要回到基本问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1期
2 赵红全;德育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探析[J];青年研究;2004年04期
3 赵红全;德育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05期
4 赵红全;学校德育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5 邢伟荣;;德育研究:质的研究的视角[J];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05期
6 陶西平;;加强德育研究 促进德育创新与改进[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2001年07期
7 刘亚敏;交往:德育研究的新思维[J];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Z1期
8 余茉莉;2004年德育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09期
9 张科;刘亮亮;;日本德育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11期
10 肖燕妮;沈中玉;;面向中国问题的德育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江卉邋通讯员 祝正洲 实习生 周丽;武昌“阳光教育”推向全国[N];湖北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颖;转型期中国学校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河南大学;2011年
2 饶玉梅;我国学科德育研究现状及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81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68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