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一个学校行为的组织分析
本文选题:组织分析 + 微观层次 ; 参考:《基础教育》2015年04期
【摘要】: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顽疾。从组织分析的角度看,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是:在微观层次上,升学率的考核制度使得学校有选择应试教育的动力和激励,而学校一旦成功选择应试教育来提高成绩和升学率,这一选择又会因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零和博弈竞争和路径依赖而得到强化和巩固,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在宏观层次上,组织制度自上而下的约束机制由于学校和地方政府共同的利益处境,以及地方政府认为应试教育在提高升学率方面比素质教育更具"合理性"而难以有效运行,自下而上的约束机制也因为家长和教师认为应试教育在提高成绩方面具有"合理性",以及教师与学校之间力量的不对称性而难以奏效,因此宏观的组织制度难以约束学校的应试教育行为。
[Abstract]: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s a persistent problem in Chinese education.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organization analysis, the reason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is that, at the micro level, the examination system of transition rate makes schools have the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 to choos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and once schools successfully choos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ir achievement and promotion rate,This choice will be strengthened and consolidated by the zero-sum game competition and path dependence between school and school, which will lead to more and mor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The top-down restraint mechanism of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is difficult to operate effectively because of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school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thinks that exam-oriented education is more reasonable than quality education in improving the transition rate.The bottom-up constraint mechanism is also hard to work because parents and teachers consider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o be "reasonable" in improving performance, and because of the asymmetry of power between teachers and schools.Therefore the macro-organization system is difficult to restrain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behavior of the school.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彬;李明星;;教育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成因及对策——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换困境说开[J];教育科学;2012年03期
2 钱民辉;教育处在危机中 变革势在必行——兼论“应试教育”的危害及潜在的负面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张翌日;应试教育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2000年03期
4 郝英奇;刘金兰;;应试教育的动力机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8期
5 郑若玲;;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Z1期
6 蒋芝英;;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散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7 许纪霖;;等级社会:应试教育的社会基础[J];书摘;2008年01期
8 李涛;陈玉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应试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16期
9 王寰安;;我国应试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2期
10 张志勇;;从不作为到作为——基于治理“应试教育”问题的教育行政学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成久;论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张良悦;;内化市场规则,促进民企发展——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暴景升;;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与各级政府财政职责[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王富伟;;独立学院的制度化困境——多重逻辑下的政策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02期
5 龙四古;;高中文理分科与高考制度改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向玉琼;;论地方政策供给意愿的形成与变更[J];长白学刊;2008年06期
7 陈明;;试析应试教育的弊因[J];成才之路;2010年09期
8 许从付;;论应试教育的不合理性[J];成功(教育);2010年12期
9 董娅;;预算外收入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现实约束分析[J];财经论丛;2007年02期
10 张艳纯;唐明;;论我国物业税税制改革的制度环境[J];财经论丛;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林;曾学龙;;城中村快速改造的动力机制探析[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2 程宇;;“警察”职能异化的组织学分析——来自于沿海发达地区N区和H区的调查[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杨爱平;余雁鸿;;组织化忽悠:社区居委会行动逻辑的组织学分析——以G市L社区为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4 冯素坤;;中国非常规预算调整问题探析[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於莉;;省会城市预算过程中党政首长的作用与影响——基于三个省会城市的研究[A];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第一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亲培;冯素坤;;中国非常规预算调整问题探析[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万能善;陈世香;;制度缺失、财政压力与利益博弈:湖北省大文化试点改革的困境分析——基于随州、孝感、仙桃、黄石的调查[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夏再兴;刘毅群;杨红霞;;地方高校“软预算约束”与教育浪费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夏再兴;刘毅群;杨红霞;;地方高校行政化与软预算约束研究——以湖北省地方高校为例[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郅强;文宏;;试论东北地区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制约性因素[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善杰;软预算约束下的宏观经济与政策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林建明;转型期地方政府扶持对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冯素坤;中央部门预算调整及其问责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何绍辉;贫困、权力与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华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财政支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常理;转型时期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江涛;民事诉讼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杨波;地方政府融资及其风险分担机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佳佳;控制权的政治收益及地方政府干预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姚文平;软预算约束与我国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异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3 徐用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模式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政;我国政府信任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付秋霞;重庆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蒋红涛;我国地方政府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杨智玲;我国物业税税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金真;培元中学高中班级自主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少凤;财政支出绩效客观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华燕;论房产税制改革[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陈彬莉;;学业分类过程及其组织制度基础——高考升学率统摄下应试体制的微观运行机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3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王勇安;郝捷;;关于基础教育出版话语权博弈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年11期
5 杨广云;应试教育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其治理[J];福建学刊;1997年04期
6 刘海峰;;高考竞争的本质与现象[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7 许罗丹,梁志成;软预算约束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轨——软预算约束理论二十年发展述评[J];经济科学;2000年04期
8 艾里克·马斯金,许成钢,王信;软预算约束理论:从中央计划到市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04期
9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10 唐汉卫;素质教育:神话还是现实[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振荣;组织分析的政策:述评[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3期
2 何平;统计分析的逻辑(四)[J];统计;1986年10期
3 李天铎;组织分析在北美和欧洲的应用:杂志引文网络的对比[J];管理科学文摘;1997年04期
4 潘福生;;物理教学中切莫忘了课本末尾的“附表”[J];物理教学;1991年11期
5 周春发;;集体行动的组织分析——对S大学研究生楼维权事件的实证分析[J];新学术;2007年04期
6 王建华;;大学组织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肖绍清;;高校改革的另一种视角:功利性组织分析[J];师资培训研究;2000年02期
8 梁国俐;苑少强;;AZ31B镁合金TIG焊接过程组织分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陈云卿;后现代主义组织分析的概念构架:述评[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10期
10 初浩楠;;我国高等教育中介机构的组织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孟宪堂;李飞;张永青;朱立新;包春林;姜中行;;SS400热轧带钢力学性能和组织分析[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孙维连;毛怡国;王会强;李颖;田红杰;;6061铝合金铸态与扩散退火态组织分析[A];全国材料科学中的数学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刘文元;大商所组织分析师考察玉米大豆生产[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记者 杨桂丽;组织分析评议阶段工作座谈会[N];鄂尔多斯日报;2005年
3 河海大学 王溢;克拉克教授组织分析视角的启示[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4 本报记者 刘文元;大商所组织分析师考察玉米大豆[N];上海证券报;2008年
,本文编号:1746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74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