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国际E-Learning研究热点演化及趋势探测

发布时间:2018-05-08 15:50

  本文选题:E-Learning + 研究进展 ; 参考:《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摘要】:E-Learning自诞生以来,受到商业组织和学术机构的广泛关注。利用共词分析、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网络社区分析等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E-Learning研究文献进行的深度剖析发现:国际E-Learning研究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8-1993年,E-Learning相关研究开始出现,但研究文献较少,以案例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处于以概念探讨为主的初级研究阶段;1994-2003年,研究文献增多,研究方法逐渐偏向于定量研究,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主题领域,并逐渐出现主题分化和主题融合;2004-2013年,研究主题不断细化,研究深度进一步增强。总体来看,国际E-Learning研究经历从"技术导向"到"行为导向"再到"行为和技术导向"相融合、从单一强调"学习者"或"教学者"的自我导向学习研究到同时强调"教学者"和"学习者"的互动协作学习研究等主题演化特征,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E-Learning研究方向,研究模型设计越来越注重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混合式网络学习环境研究、强调个性化和智能化的E-Learning系统研究、基于认知心理的学习效能研究可能成为未来E-Learning研究的潜在热点领域。
[Abstract]:Since its birth, E-Learning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commercial organization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Using co-word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deep analysis of E-Learning research documents collected i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by network communit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Learn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research on E-Learning began to appear in three stages from 1968-1993, but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is relatively few.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case studies, are mainly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conceptual research. The number of research documents has increased,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have gradually shifted to quantitative research, which has begun to form a relatively stable research subject area. And gradually appeared the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me fusion from 2004 to 2013, the research theme was refined and the research depth was further enhanced. In general, the international E-Learning research experience from "technology oriented" to "behavior oriented" to "behavior and technology oriented" fusion, From a single focus on "learner" or "teacher"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 an emphasis on both "pedagogist" and "learner"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 cross-cultural, cross-cultural, cross-cultural, cross-cultural, cross-cultural, cross-cultural, cross-cultural, cross-cultural, cross-cultural, cross-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E-Lear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research model design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intermediary variables and regulating variables. The study of hybrid network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study of individualized and intelligent E-Learning system, and the study of learning efficacy based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may become the potential hot field of E-Learning research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家重点学科成长实证研究”(BIA130075)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程齐凯;王晓光;;一种基于共词网络社区的科研主题演化分析框架[J];图书情报工作;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珂;刘清堂;;Sakai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08期

2 王仙雅;林盛;陈立芸;;混合学习模式下e-Learning平台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11期

3 宋伟;孙众;;数字教材环境下小学教师TPACK与自我效能感、技术接受度的关系——一项结构方程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09期

4 赵宏;赵玉婷;陈丽;;北京开放大学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特征及与学习策略匹配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5 黄飞莺;;国外E-learning内涵的嬗变与趋势[J];高教学刊;2015年04期

6 任瑞仙;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缺失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7 王敏娟;马丁·希门尼斯;安米·劳恩;理查德·戴辛斯;;国际学生对在线课堂学习支持的需求(英文)[J];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8 吴战杰;;大数据时代E-learning融合式学习框架——学习的规模效益与个性化的实现途径[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9 杨现民;余胜泉;;生成性学习资源进化评价指标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10 张剑锋;;降低网络外语学习认知负荷的策略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露;;意大利中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教学启示[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4年第2期(总第23期)[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吴林静;基于语义场模型的学科资源聚类及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金革;基于消错理论的数据挖掘错误系统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4 沈彩霞;儿童心理需要满足对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的影响: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张弘;关于用户强迫性使用社交网站的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康媛(Mboni Kibelloh);E-Learning在女性高等教育中的采纳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谢远学;中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秦湘;基于E-learning的移动营业厅员工培训系统研究与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吴蓓;网络课程中的情感交互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彩霞;中国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自我调节外语学习个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4 倪浩;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朱琳;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情感缺失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6 龙飞;社会因素对用户参与SNS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7 苗冬玲;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视频课程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武科;教育服务行业新员工e-Learning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邓琪梅;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10 周栋;网络视频公开课与大学教学活动的整合模式及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钱铁云;李青;许承瑜;;面向科技主题发展分段的社区核心圈技术[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0年02期

2 殷蜀梅;;判断新兴研究趋势的技术框架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8年03期

3 陈仕吉;;科学研究前沿探测方法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龙海;课堂协商的一种方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06期

2 顾锡平;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J];教育评论;2001年06期

3 朱琳;学习化社区的构建策略及政策措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10期

4 柳栋,王天蓉,汪佳敏,陆爱民,张来春;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1期

5 李奇;谈学习环境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4年01期

6 李红波,张雪怡;《心理卫生》网络学习社区的重建[J];高教论坛;2004年02期

7 张丽艳,孙邵立;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张勇;学习资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9 郝贵生;对“学习”本质的哲学思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景岳,陈竹;学习科学的兴起与建立[J];熊岳农专学报;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智敏;;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惠芳;;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创新学习之我见[A];中国名校卷(湖南卷)[C];2013年

3 王三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4 何炜虎;;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5 吴桂仙;;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观[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6 王传莲;;《小学生自主(或合作)(或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罗莲;;浅谈班主任如何营造班级的良好学习环境[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8 王开良;耿琼华;;浅谈数学“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9 车桂玲;;浅谈英语学习中独立性学习方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10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春(作者单位: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学习型公民 不断提升人的素质[N];广西日报;2003年

2 启东市紫薇小学 杨森森;在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探究[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 无锡市东亭中学 周小伟;课题学习——为数学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N];江苏法制报;2007年

4 许建华;学习流引擎 教育服务竞风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李亚杰;学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7年

6 冯志阳;用管理手段应对学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永安市曹远学区 廖应莲;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N];三明日报;2008年

8 巢湖日报社党组书记 总编辑 杨睿;谈学习与思考[N];巢湖日报;2008年

9 陈贞彬;泰山铝业党总支让理论中心组学习“活”起来[N];中华新闻报;2008年

10 张家洼街道成技校 宋敏芳;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N];莱芜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薛晶晶;美国和泰国学习者汉语普通话阳平与上声习得的实验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3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姚德明;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和组织发展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弋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敏;国外终身学习政策推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慧;学习支持问题库的设计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传远;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倩;教师职后研究性学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安平;基于3G的移动学习在野外实习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艳;基于网络学习方式分析的学习网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东;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袁红娟;基于Blending Learning理念的研究性学习[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严加平;学习风格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玉文;论“研究性学习”理念[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建民;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资源共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程薇;知识生成视角下的工作场所学习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10 林艳;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生态化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62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862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a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