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西方亲社会行为研究与学校教育

发布时间:2018-05-12 10:26

  本文选题:亲社会行为 + 教育社会学 ; 参考:《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年04期


【摘要】: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生物固有的规律,也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通过学校组织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得以促进。亲社会行为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对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并不明显,一些针对增强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而设计的干预活动既耗时效率也不高。不过,一些特殊的教学安排可以提高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比如安排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使用主动合作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讲授教学方法。同时,学校组织长期的有意义的"志愿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公民意识的培养和个人发展。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is biologically inherent and influenced by family and environment, which can be promoted through meaningful voluntary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schools. Prosocial behavior tends to increase with ag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daily teaching activities in schools are not obvious to promote students' pro-social behavior, and some intervention activities designed to enhance students' pro-social behavior are time-consuming and inefficient. However, some special teaching arrangements can improve students' pro-social behavior, such as arrangi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ages to study together, using active and cooperative teaching methods rather than simply teaching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the organization of long-term meaningful voluntary activities is conducive to students' pro-social behavior, civic awarenes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部课题“边疆地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阶段性成果(K3030186)
【分类号】:G4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又菊;;仪式与生存逻辑——从人类学角度解读《红楼梦》中贾府祭祖仪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4期

2 刘玮玮;;民族精神与文化表现形态[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3 赵斌;;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少数民族体育行为方式研究——以四川藏区少数民族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4 杝小野;黄毅;;北京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下)[J];北京中医药;2009年09期

5 王立扬;;对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音乐展演的观察与思考[J];北方音乐;2010年05期

6 周百义;芦珊珊;;再论编辑对文化资源的再创新[J];出版科学;2010年03期

7 谢丽萍;;文化相对论“合理内核”与和谐世界理念的互释[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8 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年04期

9 马启龙;;教育技术学的专门研究方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10 张海霞;刘素娜;;从残存文化论泰勒残存法[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永生;;民族认同视阈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2 周显宝;;皖南巫风古傩与仪式的象征意义[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庆庆;;和田地区乡土聚落形态研究——以卡巴克阿斯坎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4 李健雄;王保田;;日语借词对汉语影响的研究——以汉语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为中心[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3年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3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雅丽;新闲暇空间:现代城市商业会所的组织、消费与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5 杨海燕;工读生与普通生父母依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陈辞;中国农业水利设施的产权安排与投融资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郑军;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10 张咏;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莹;云南德昂族服饰艺术及其传承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艾;孟子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D];山东大学;2010年

3 喻海伦;福州义序半田村民间信仰文化人类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健;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问题剖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淑萍;族际通婚及其文化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6 刘红波;近现代土默特地区蒙古族与汉族节日习俗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包红兰;近现代土默特地区蒙古族与汉族婚俗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陆定福;花腰彝舞龙文化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9 邝小淋;就业性别歧视与女性就业支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曹华;兵团哈萨克族婚姻观念变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姬兴涛,张智,任旭林;儿童亲社会行为新近研究述评及启示[J];云南电大学报;2002年03期

2 李玉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丧失的心理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年13期

3 寇_g,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4 吕哲委;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胡金生,杨丽珠;当前日本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动向[J];心理学探新;2004年04期

6 贾蕾;试析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朱丹,李丹;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8 宋凤宁;黎玉兰;方艳娇;江宏;;青少年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宗爱东;;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赵景欣;申继亮;张文新;;幼儿情绪理解、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郁;;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分析[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秀丽;;两难情境中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谦让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寇_g;;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程峗;李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寇_g;;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宏利;张雷;;严厉型父母教养与同伴接受和亲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宋凤宁;;高中生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寇_g;;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张庆鹏;;建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量维度的思路[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赵璇;周治金;;移情和道德感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庆鹏 黎洁 寇_g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眼中的亲社会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孙卉;家庭因素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陈军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N];汕尾日报;2014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杜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富豪进入慈善榜做秀又何妨[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李荔;李纾:弱者更合作[N];北京科技报;2010年

6 北京师范大学 刘国芳 中央财经大学 辛自强;经济人信念破坏信任[N];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宋平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共情的界定及其测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王福兰;如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N];光明日报;2012年

9 赵建军;从容走向未来的行为密码[N];中华读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晓贤;儿童内疚情绪与初级情绪的发展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继波;时间定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彤;虚拟社区中研究生亲社会行为的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金梅;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选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蒋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葛高飞;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家族影响因素的探究与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程,

本文编号:1878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878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7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