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流动儿童 + 抗逆力 ; 参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摘要】:文章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版《儿童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对北京市348名11-14岁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抗逆力总体水平中等,性别差异明显,女生抗逆力显著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抗逆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0.580、0.52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三因素对抗逆力总体解释力为47.4%;自我效能感在流动儿童抗逆力影响因素中的中介效应显著,自尊和社会支持都通过自我效能感对抗逆力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在自尊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3%。建议通过提高自尊、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来增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
[Abstract]: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348 migrant children aged 11 to 14 years old in Beijing by using the revised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ca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of migrant children was investigat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resistance of migrant children was moderate, the gender difference was obvious, and the resistance of gir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and the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of migrant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resistance was 0.351 / 0.580 / 0.522, respectively.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explanation of the three factors was 47.4, and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self-efficacy was significant i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stance of floating children. Both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have an effect on resilience through a sense of self-efficacy: Self-efficacy acts as a mediator between self-esteem and resilience.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accounts for 41% of the total effect, and the sense of self-efficacy plays an intermediary effect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resistance, and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accounts for 20.3% of the total effect. It is suggested that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should be used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migrant children.
【作者单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
【基金】: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教育实践研究”(11YJC840014)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B8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自尊及其稳定性和保护作用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田国秀;;抗逆力研究及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3期
3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4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状况及社会支持保护作用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03期
5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6 田国秀;;从抗逆力视角对“问题青少年”实施干预[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11期
7 田国秀;侯童;;优势取向的学校社会工作辅导路径探析——对学习困境中学生实务介入的个案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田国秀;李宏鹤;;中学生抗逆力表现的过渡层次及其分析——基于问卷与访谈的混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06期
9 何玲;;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现状与辨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07期
10 向小平;田国秀;王曦影;韩丽丽;;儿童青少年抗逆力测量中文版在北京青少年中的适用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敏;庄伟;曹晖;赵富才;;高职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我接纳、交往焦虑的关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吴新雷;刘海燕;;重点高中学生运动情绪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年05期
3 李洁;甘怡群;周宇;;建筑设计师完美主义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戴群;姚家新;;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5 孟秀红;黄朝辉;孙莹;陶芳标;万宇辉;许韶君;;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焦虑症状关联的中介效应[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6 卢敏;殷恒婵;郭建富;;人际关系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刘洋;郭玉江;;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磊;殷恒婵;王茜;傅雪林;;应对策略在体育专业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与压力间的中介作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吴健;陈善平;潘华山;梁建平;;在锻炼情境下2种运动承诺结构模型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闵亮;;基于工业数据的外部融资依赖与行业波动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与人际能力、社会支持感知和自主性的关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胡保玲;云乐鑫;;网络顾客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顾客信任的中介作用[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郭全根;;高校中青年教师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褚荣伟;;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沛;陈莉;;惩罚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共物品两难中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的影响[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6 王茹;贾军;;优秀运动员目标定向、认知特质焦虑与自信关系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杜运周;任兵;陈忠卫;;先动性,合法化与中小企业成长——一个中介模型及其启示[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范明;肖璐;;高管团队信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团队冲突的中介作用[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易学东;高博;;网店形象通过信任中介作用影响顾客购买意向[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黄海艳;李乾文;;研发团队的人际信任、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花贵如;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万益迁;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模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霞;管理者的职业弹性研究:结构及其前因后效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仁江;企业文化、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廷钫;知识员工自我管理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9 冯旭;服务创新过程中一线员工创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应洪斌;产业集群中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菲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消费者信任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年晶;儿童忽视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性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华;教师期望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红梅;蒙汉父母教育价值观、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姜亮;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行为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周志娟;初中生感戴、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丹;卷入程度对品牌偏好的影响:广告诉求的缓冲作用,品牌印象的中介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匡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指标体系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悦中山;杜海峰;李树茁;费尔德曼;;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02期
3 曾守锤;章兰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寇建华;杜亚松;夏黎明;;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上海常模的制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6 谭千保;;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7 唐慧琴;忻仁娥;林霞凤;;上海地区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摘要)[J];上海精神医学;1992年01期
8 雷万鹏;杨帆;;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结构转型——武汉市流动儿童家长调查[J];教育与经济;2007年01期
9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教育探究;2006年02期
10 田国秀;;抗逆力研究及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虹;;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及其培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9期
2 沈春华;;内高班学生抗逆力培养的特点、途径和方法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02期
3 高天;;抗逆力的个案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年06期
4 沈之菲;;抗逆力: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18期
5 谢启文;余臣;;抗逆力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年10期
6 向翔;;学校因子影响初中生抗逆力水平的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08期
7 田国秀;李宏鹤;;中学生抗逆力表现的过渡层次及其分析——基于问卷与访谈的混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06期
8 高万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抗逆力建构过程研究[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3年00期
9 梁社红;时勘;刘晓倩;高鹏;;危机救援人员的抗逆力结构及测量[J];人类工效学;2014年01期
10 迈克·安戈尔;田国秀;朱笋;杨莉锋;;建构高危青少年的抗逆力叙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余将涛;;早期儿童抗逆力研究综述[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东波;颜宪源;;社会工作视阈下弱势群体抗逆力激发路径的思考——基于黑龙江省弱势群体现状的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张秀兰;社会抗逆力:风险管理理论的新思考[N];光明日报;2009年
2 韩自强 辛瑞萍 美国特拉华大学灾害研究中心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脆弱性向抗逆力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蓓丽;结构、文化和能动性:上海外来女工抗逆力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2 朱眉华;困境与调适: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征;组织面对灾难的抗逆力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高杰;流动青少年抗逆力状态和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3 颜廷芬;农村单亲母亲的抗逆力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王枫;中学生抗逆力的测量与团体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杜正波;中职生抗逆力提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司马英;高考补习生、中职生的应对方式与抗逆力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陈静;消防学校普通学员、保送学员和班长骨干学员抗逆力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颜苏勤;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赵茜;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留守儿童个案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10 曹克诚;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与社会工作介入[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80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880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