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从知识共享到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认识论基础的嬗变

发布时间:2018-06-19 20:32

  本文选题:学习环境设计 + 知识创造 ; 参考:《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01期


【摘要】:学习环境设计在科学认识论指导下强调知识共享和传递,逐步暴露出滞后于学习理论发展、群体协同缺失、知识创新不足等局限。因应新认识论的兴起和技术的进步,学习环境设计认识论基础正在由知识共享走向知识创造。这一嬗变为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研究提供了际遇。来自欧洲的三元交互式学习环境设计研究项目有效地弥合了学习环境设计的不足,提出了以知识创造为核心的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并进行了系列实证研究,实现了学习环境设计基础的知识创造认识论转向。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梳理了学习环境设计认识论基础的嬗变过程,分析了知识创造学习环境的典型案例,以多学科视角洞见学习环境设计认识论基础的变化表现及原理,并探究其原因,厘清了当前学习环境设计认识论基础的变化趋势,为我国知识创造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epistemology, the desig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emphasizes knowledge sharing and transfer, and gradually exposes some limitations, such as lagg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theory, lack of group cooperation, insufficient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so on. With the rise of new epistem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the basi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epistemology is moving from knowledge sharing to knowledge creation. This evolution provides a chance for the study of knowledge cre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The ternary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research project from Europe has effectively bridged the deficiency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put forward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theory with knowledge creation as the core, and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empirical research. The knowledge creation epistemology tur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foundation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logical deduction, this study comb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epistemological basi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and analyzed the typical cases of knowledge creat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he changing performance and principle of the epistemological basi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are revealed, and the reasons are explored, and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epistemology foundatio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is clarified. It provide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cre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基金】:2013年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研究——基于知识创造学习的视角”(2013JK05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后期资助项目“学习化课程论稿——课程文化哲学初探”(GD10HJY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2 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3 毛亚庆;;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4 王佑镁;祝智庭;;学习系统的知识时代回溯及其协同模型构建[J];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5 曾文婕;黄甫全;;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07期

6 郑太年;马小强;;学习环境的设计——对话Michael F. Hannafin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辉;;科学解释学的三重维度[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2 阎光才;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兼批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课程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3 韩志伟;科技期刊涉及的优先权问题及其争优模式建构[J];编辑学报;2004年06期

4 许冰冰;;开放法学远程教育多元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王跃进;;引导对话:让科学教学更生动有效[J];成才之路;2010年07期

6 刘晓平;牛晓林;;学习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3期

7 李静;试论教学活动中的交往[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8 梁美妍;周桂林;;真实与幻象:对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仪器应用的反思[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9 郭晓飞;运用对话式教学 提高成人教学质量[J];成人教育;2004年04期

10 陈风华;;论后学院科学时代的科学规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明杰;;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2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颖通;;1979-1994年中国“伪科学事件”与科普政策的互动影响——以人体特异功能事件为例[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07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7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婷婷;有效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追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送林;知识时代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云英;新疆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4 胡智华;中等职业学校和谐课堂的构建与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e,

本文编号:2041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041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4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