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裹挟之中的教育价值观及其“文明”转向
本文选题:现代性 + 文明 ; 参考:《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10期
【摘要】:现代性虽屡遭诟病、质疑和批判,却凭借其"主体性、理性、解放、自由"的哲学逻辑与实践理性,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竭动力。我国作为现代性之后发国家,只能在历时性合理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基础上更加充分稳健地建设现代社会、建构现代性。因此,现代性已然成为我国教育价值观确立的实然与应然语境。现代性因其理性偏执、商业主义与消费主义僭越、功利主义猖獗、精神世界荒芜等背离现代文明的异化狂进而坠入价值困境,教育价值观被其裹挟进"知识、商业与消费本位"、"功利主义化"、"去精神化"等价值难题之中。以文明为向度匡正现代性价值方案,整饬和建构教育价值观是值得期待和努力的时代勾画。
[Abstract]:Although modernity has been criticized repeatedly, questioned and criticized, but with its "subjectivity, reason, liberation, freedom" of the philosoph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rationality, showing indomitable vitality and inexhaustible power. As a post-modernity country, China can only construct modern society and modernity more fully and steadily on the basis of diachronic and reasonable solution of modernity problem. Therefore, modernity has become a realistic and necessary contex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al values in China. Modernity, because of its rational bigotry, transgression of commercialism and consumerism, rampant utilitarianism and desolation of the spiritual world, which deviates from the aliena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hen falls into the dilemma of value, the educational values are carried into "knowledge". Business and consumption standard "," utilitarianism "," despiritualization "and other value problems. To correct the value of modernity in the direc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to correct and construct educational values is an epoch sketch worthy of expectation and effort.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吕丽艳;;现代社会、现代性与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2 于伟;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初探[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顾建军;教育价值观与教育思想[J];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07期
4 吴松;;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教育的使命[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鲁鹏;文明、全球化与人的关系[J];哲学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肖倩,杨雪云;礼治、法治到礼法合一:一项法律社会学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郑小霞;;从抽象理性批判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现代性诊断的批判与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蒋乃玢;;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媒介转换与融合——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阮ho;;浅析《三言》中的婚恋题材作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赵淼;;权力、传统与村落治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的政治图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4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窦亚平;;从全球化理论看太虚法师佛教改革[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2041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04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