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0 16:13

  本文选题:职业 + 疲劳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01期


【摘要】:目的探索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及未来研究方向。方法运用元分析技术对90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同质性检验、效应值、置信区间、失效安全系数等统计处理。结果情绪耗竭效应估计值为(2.45±0.08),效应检验:Z=30.63,P0.01,95%CI=2.60~2.29,失效安全系数为50 989。去个性化效应估计值为(1.99±0.70),效应检验:Z=30.44,P0.01,95%CI=2.11~1.86,失效安全系数为27 684。低效能感效应估计值为(2.49±0.11),效应检验:Z=23.53,P0.01,95%CI=2.70~2.28,失效安全系数为46 497。地域、高校层次、出版年代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刊物类型与去个性化呈正相关,样本量与情绪耗竭呈负相关。结论我国高校教师总体上属于中等程度的倦怠,应提升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质和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in China. Methods 90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were tested by meta-analysis technique, including homogeneity test, effect value, confidence interval, failure safety factor and so on. Results the estimated value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effect was 2.45 卤0.08, and the effect test showed that the effect test was 2.60 ~ 2.29 and the safety factor of failure was 50 989. The estimated value of depersonalization effect is 1.99 卤0.70, and the effect test is 2.111.86, and the failure safety factor is 27684. The estimated value of low efficacy effect is 2.49 卤0.11, and the effect test is 2.70 and 2.28, and the failure safety factor is 46 49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actors of region, university level, publishing age and sex, but the type of public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ersonalization, and the sample siz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motional exhaustion. Conclusion College teachers in China generally belong to the middle degree of burnout and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作者单位】: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系;
【基金】: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科研团队科研项目[丽师政发(2014)71号]
【分类号】:G645.1;G4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甘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冯进;;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年01期

3 刘关键,吴泰相,康德英;Meta-分析中的统计学过程[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4期

4 谭机永;邓砚;杨莉;;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5 李莉萍;许辉;;地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6 罗贤;方可;周章毅;刘莉;;南充市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年10期

7 张霞;王林雪;;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实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仲晓波;;元分析价值的置信区间表示[J];心理学探新;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巩杰;王玉川;谢余初;赵彩霞;;基于Meta-analysis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氮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2 崔其福;赵伟丽;芦军;李国丽;;计算机扫描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疾病诊断的系统评价[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2期

3 张波;杨静;杨阳;;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元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刘玉梅;王小丹;王基鸿;;海南省高校教师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广东医学;2011年11期

5 沈园花;宋娟;;地方工科类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现状调查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6 刘建平;付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6期

7 李思源;李冰;;会计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年06期

8 雷星星;魏文斌;;基于心理资本的员工工作倦怠问题的应用和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4年01期

9 王丽平;韩二伟;黄娜;;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敬业度的跨层次影响——基于组织嵌入和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陈家胜;;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与自我效能感、专业承诺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继红;赵璧全;王玲;;绩效管理认知对高校中层干部敬业度影响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曾垂凯;时勘;;IT员工的工作需求、工作资源与工作倦怠[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周毅刚;郭玉江;刘洋;;高校教师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刘洋;周毅刚;郭玉江;;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感研究[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王颖;杨胆;;减轻护理工作压力增进护士职业幸福的研究进展[A];2014年河南省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施丹丹;陈为玮;;关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A];《体育科研》2008年第3期(总第111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翁时锋;基于机器学习的几种医学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罗说明;1型糖尿病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与HLA-DR-DQ及lFlH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D];中南大学;2013年

3 许长勇;大学生专业承诺对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影响机制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4 从奎;组织气氛与员工反馈寻求行为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5 吴凤芝;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中医学认识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李晓艳;顾客侵犯对服务员工离职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朱仁崎;组织公平对部队军官工作行为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王聪;销售人员自我监控人格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9 杨长虹;人际网络信息影响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机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10 王婷;企业一线员工体面劳动感知的意义构建及对敬业度的影响机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洁;职业心理测验在大学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晨;利伐沙班比较伊诺肝素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Meta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3 李丹;应用EAP改善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探究[D];东北大学;2011年

4 严亚琼;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及其与凋亡相关基因的风险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吴波;STAT6、STAT4、IFN-γ和IL-4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相关性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6 吴丽娟;一、几种与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在SL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评价的研究 二、抗核小体抗体在SLE实验室诊断中的系统评价初探[D];四川大学;2006年

7 马天雪;国内强迫症心理治疗效果的元分析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生兵;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与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关系研究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9 曾艳;国内十年焦虑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的元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姜明明;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贵东;陈丽霞;;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1期

2 袁凌;谢赤;谢发胜;;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3 马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饶红;倪洁;;从“职业倦怠”谈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朱小茼;闫雅静;闫雅曼;杨绍清;;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6 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年01期

7 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8 方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年24期

9 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10 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冰;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勇;刘正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解析及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吴良根;;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8年03期

3 叶宋忠;;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赵金波;邵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16期

5 吕堂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陆晓燕;;浅谈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年09期

7 张翼;陈彤;;浅谈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职业倦怠[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S1期

8 王文全;;藏、汉两族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比较[J];西藏科技;2009年01期

9 赵建平;叶华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丽水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刘学伟;许延礼;;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心;战伟根;于焕芝;;论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解决途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董君;;克服职业倦怠 实现生命主体价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3 贾世超;龚少英;;教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化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维良;马庆霞;;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宫贤平;王惠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孟丽丽;司继伟;王冬梅;;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丹;张丽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构、现状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陶涛;孙婷婷;;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A];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0年

9 田培树;;浅议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10 李西营;殷宏淼;;不同职业倦怠-投入教师在教学归因上的差异[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 许鹏;客观与宽容是重要的[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张昕;教师职业倦怠不容忽视[N];文汇报;2007年

3 葛春霞;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4 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学校 姬爱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点思考[N];新乡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徐德明;用积极的文化消减教师职业倦怠[N];天津教育报;2010年

6 张红;突破教师职业倦怠的“三重门”[N];中国教师报;2011年

7 离石区第一小学校 李张平;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浅谈[N];吕梁日报;2011年

8 薄祥申;警惕:教师职业倦怠[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东北师范大学 刘晓明;教师职业倦怠破解方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杜悦;开学了,他们为什么不想走向讲台[N];中国教育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文玉;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伟杰;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葛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常素庆;吉林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5 李江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学成效的关系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6 樊立辉;论教育学视域中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D];河南大学;2005年

7 戴丽丽;城市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施小峰;荆州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因[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丁俊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荩桢;武汉市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44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044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e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