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课程史研究路径的比较与启示
本文选题:课程史 + 课程变迁观 ; 参考:《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07期
【摘要】:西方课程史研究作为课程理论发展的新路径,得到我国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美国课程史奠基人克利伯德和英国课程史专家古德森,开创了西方课程史宏观和微观两条重要的研究路径。基于课程理解范式,前者提出"混重化"的课程变迁观,后者提出社会建构的课程观,两者都采纳了"结构与行动者"的分析框架,展现了课程变迁动态辩证的特征。比较两条研究路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晰课程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辩证看待基于某一研究视角所能诠释的范围,理性认识研究方法的优势及局限,为更好地研究我国课程史提供有益启示。
[Abstract]:As a new way of curriculum theory development, western curriculum history research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scholars in our country.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curriculum history, Krebard, and the British curriculum history expert, Goodson, have initiated two important research paths of western curriculum history, macro and micro.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the former puts forward the curriculum vicissitude view of "mixed emphasis" and the latter puts forward the curriculum view of social construction. Both of them adopt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structure and actor", showing the dynamic diale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change. Comparing the two research paths will help u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history research, dialectically look at the scope of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a certain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rational understanding research methods. It provides useful enlightenment for better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认识论视域下我国当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C-a/2013/03/009)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叶波;;课程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探析——基于对西方学者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J];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12期
2 刘志军;王洪席;;课程史研究:问题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4年08期
3 陈华;;西方课程史的研究路径及内涵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永虹;邵炜;;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企业策略行为分析与制度安排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唐雪梅;赵海林;;社会资本视野下的乡村政治精英[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3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4 陈晔;廖小东;;拆迁过程中农民行为的双重取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5 石春梅;朱平;;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中的价值观危机及其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严骁骁;;从结构化理论看功能主义欧洲一体化理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8 颜旭;;政工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张静;;从思想到生活:中国法学的目的迷失及找回——《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所开启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布迪厄;强世功;;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行福;;社会炼金术——布迪厄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化和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王晋佳;陈晔;赵帅斌;;违章建筑与农民行为——基于斯科特和波普金的理论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云珍;;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及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分析[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4 戴烽;;家文化惯习与公共文明参与[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李春青;;试论当代文论话语建构之路径、存在问题及出路[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6 闫晓庆;;对部分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与影响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罗永仕;;“造物”工程的社会合理性阐释[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8 张艳;;安徽省六安市张集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二重性——探讨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下的民主建设意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罗劲;;转型期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信用的初步研究:一种基于场域视角的观点[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友梅;;自主性的增长: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生活变迁[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田苗苗;大连沙河口区大学生创业困境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丽霞;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美华;全景式教学在《文化生活》运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薛梅;与面具共舞[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顾晶晶;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张擎;天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9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恭敬;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何珊云;;课程史研究的经典范式与学术意义——试析《1893~1958年的美国课程斗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2 张斌贤;王晨;;教育史研究:“学科危机”抑或“学术危机”[J];教育研究;2012年12期
3 刘徽;;概念史:当代课程研究历史回顾的新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11期
4 陈华;;西方课程史的研究路径及内涵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4期
5 任平;邓兰;;不能忽视和懈怠的主题:课程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5期
6 叶波;;20世纪美国课程史研究的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永庚;黄彦文;;课程史研究的理论构想[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3期
2 任平;邓兰;;不能忽视和懈怠的主题:课程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5期
3 叶波;;课程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探析——基于对西方学者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J];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12期
4 李剑萍;陈黎明;;问题史论:语文课程史研究的新范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9期
5 陈华;;西方课程史的研究路径及内涵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4期
6 何珊云;;文化的视角:美国课程史的转向及其意义[J];教育学报;2014年01期
7 陈华;;学校科目社会史:古德森的课程史研究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06期
8 夏雪梅;;1642-1989:杜威式的课程者眼中的冲突年代——评《学校课程史》[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10期
9 宗雪萍;;以人为本的课程观与课程改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09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092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09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