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三重视野

发布时间:2018-07-29 17:41
【摘要】:传统、现代、后现代三重视野并非简单地历史分期,而是女性主义哲学在不同阶段对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规律总结。传统视野中的美国女性教育史学源于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对美国教育史学的批判,具有"她史"的特点。现代视野中的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在福柯的现代性哲学的指导下,更加强调"理性"和"主体性",这一时期的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呈现出鲜明的"性别史"特点。后现代视野中的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具有"普遍史"的特点,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下,尤其强调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的双重角色以及女性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和文化多元性。"她史"对"性别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对自身的反思中推动了社会性别视角进入史学。性别史具有后现代的倾向,后现代主义进一步影响了性别史理论。普遍史的发展是以她史为基础的,普遍史对她史是批判性的继承。
[Abstract]:Traditional, modern and post-modern triple vision is not simply a historical division, but feminist philosophy in different stages of American women's educational history of the law summary. American women's educational history in the traditional view originates from the criticism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by early liberal feminism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r hist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Foucault's philosophy of modernity, American women's educational history in modern vision emphasizes more "rationality" and "subjectivity". In this period, American women's educational history show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gender histo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feminism, the American women's educational history in postmodern view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al histo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feminism, the double roles of women i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within the female groups are especially emphasized. " Her histor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ise of" the History of gender ", and promoted the gender perspective into the historiography in the reflection of itself. Gender history has a postmodern tendency, and postmodernism has further influenced the theory of gender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al history is based on her history, and universal history inherits her history critically.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院;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当代西方教育史学流派研究”(13YJA880112) 安徽省高校优秀人才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研究”(2013sqrw044zd)
【分类号】:G5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甘永涛;;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女性主义教育的三重视野[J];教育科学;2007年02期

2 吴小英;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J];青年研究;199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王学荣;;资本逻辑“功”与“祸”述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苏婷;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徐振轩;简论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覃庆辉;;英雄的光环背后——鲁滨逊与桑提亚戈形象的现代性批评(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7 王青;;从淑的形象解析哈代的女性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见描述和尴尬定位——由一位母亲致媒体的公开信引发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王一卓;;试论《第十二夜》中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周述波;;“他者”注视下的“自我”飞翔——从电影《再见艾丽丝》看男权场域中的女性遭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师洋洋;;闪婚的存在合理性——几种新兴视角下的注脚[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秦越存;;现代性伦理危机与西方共同体主义的困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关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断裂与传承[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5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6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真真;崔超;;城市公共空间的休息设施研究——以座椅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徐湘林;;中国的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历史比较的视角[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10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者丽琼;英国反家庭暴力法律的历史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潘秋蕾;《马利纳》作为女性主义文化、社会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陈晨;当代女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纪莹;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电光;技术风险评估中的观念冲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成宪,章小谦;关于教育史学评论的理论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吴玉伦;教育史学评论的标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吴玉伦;教育史学评论的学科性质和作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孙广勇;赵厚勰;;论教育史学学派及创立的必要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吴玉伦;;教育史学评论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郭娅;;论教育史学的学科性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肖会平;;教育史学的发展规律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丰向日;;关于“教育史学”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9期

9 史静寰;延建林;;20世纪英美教育史学研究取向变化的回顾与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粟高燕;;论教育史学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和平;;教育史学功能及其内在三层次结构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周采;;美国教育史学的创立与变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王春鹏;高向杰;;当代美国教育史学发展的特征及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陈桂生;;“教育史学”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包国庆;;雷沛鸿的教育史学智慧[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刘静;;教育史学的想象力——后现代史学观与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孙广勇;;教育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与运用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周洪宇 华中师大教育学院教授;王炳照 新时期中国教育史学的领军人[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宋恩荣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变革世纪风云际会[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娅;元教育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柳艳鸿;美国教育史学流派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53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153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a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