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

发布时间:2018-09-08 14:54
【摘要】: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实中存在着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两种模式具有鲜明的本质特征,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凸显一个核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一个重点: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一个环节:实践实验;把握一个原则:因材施教;变革一个载体:课程体系。
[Abstract]:The key of talent training is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reality, there are two typ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ls, one is the knowledge imparting as the center, the other is the student-centered talent training. These two models have distinct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ve a wid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talent training mode should highlight one core: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the 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ability, the emphasis on one link: practical experiment, the grasp of one principle: teach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 aptitude; A carrier of change: curriculum system.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省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3049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03期

2 张旺;;人的类生命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3 邱伟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15期

4 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10期

5 眭依凡;;杰出人才培养:大学必须守持学术理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2 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陈建忠;;美国大学的学生成长服务及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高嘉勇;李静;蔡超;;美国高校课程设置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吴春花;刘培培;;论长三角地区职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成功(教育);2009年01期

6 刘香君;;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王书峰;吴玉章;李晋涛;王莉;;一种联想式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的构思[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Z1期

8 刘刚;;论社会IT培训机构对高校的影响与关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何晶晶;石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MIT经验之借鉴[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张岚;汤兴初;;农业院校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付丽;罗钧;孟丽娅;;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瓜荔荔;钱建华;;学术交流与高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3 徐乐;王淑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探讨[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吕杰;段玉玺;;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 提高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建军;马永昌;;农机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钟飞;杨晓俊;张昌汉;;浅析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袁超;;“项目+校园数字出版网”创业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A];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优秀交流论文集[C];2013年

8 孙英浩;杨威;;工科专业培养科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实践探索[A];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锐;基于案例推理的经验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史成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婷;我国外贸企业出口技能识别与排序[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7 罗小茗;上海普通高中“二期课改”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8 张永祥;知识观视野下的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学新;二战后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李泽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林福;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成瑶;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俊玲;高教园区模式下的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妍;混合多目标创新能力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吴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认识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朱晓敏;教育学派创生条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升月;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本科课堂师生精神互动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吴春洲;学校教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刘钊;3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观念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蒲颖;初中生社团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2 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3 张晓鹏;哈佛教改[J];上海教育;2004年20期

4 张晓鹏;研究型大学不等于研究至上[J];上海教育;2005年09期

5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天津教育;2001年Z1期

6 眭依凡;;创新文化:决定大学兴衰的文化之魂[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07期

7 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2期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1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任荃;[N];文汇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2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3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4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5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7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8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9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晓洪,邓成超;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30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230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7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