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的转移逻辑与价值选择——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0-12-29 19:25
  优先提升信息技术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使命。通过对我国20余年来教育信息化帮扶政策的梳理和分析发现,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正由起点公平转向过程公平、由量性公平转向质性公平;在分析"互联网+"教育内涵基础上,提出了包含"起点、参与、过程、差异、评价"维度的多元教育公平分析框架,用以阐述更高层次教育公平新内涵,并揭示"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推进路径由物理接入迈向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的转移逻辑。相应地,在帮扶政策的价值选择上建议:建立帮扶目标与多元公平的层次匹配关系以靶向精准;置教师于直接帮扶对象以解决内生发展问题;跨越经济贫困视野以消弭新的数字鸿沟;构建能体现多元教育公平观的帮扶绩效评价体系等。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18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的转移逻辑与价值选择——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促进教育公平的层次关系

模型图,绩效评估,互联网,模型


?学生的期望、学生对公平的感知、感到受到关注、对学习过程的感知等。随着“互联网+”教育环境中智能感知技术及自带设备(BYOD)应用,通过学习全过程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获取和描述这些个体维度的指标数据成为可能。为此,借鉴CIPP评估模型,我们构建了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绩效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全面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教育信息化投入、教与学过程、产出的全过程,兼顾行政事业维度和个体维度。图2“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绩效评估模型五、结语本文对我国20余年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帮扶政策及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认为在我国教育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的新阶段,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教育的技术工具介入和思维介入对满足公平新诉求具有适切性;另一方面,公平新诉求又倒逼“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必然要打破原有物理接入的路径依赖,转向应用、融合、创新,推进高层次教育公平发展。这种转移是基于我国教育发展事实,也是对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借鉴。对新时期“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实践路向的转移逻辑及推进策略进行思考,有利于将帮扶研究从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视角转向教育自身视角,从宏观层面徘徊下沉到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也期望能为“互联网+”教育新业态下教育精准帮扶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客观输出过程识别经济条件教学文化教学环境帮扶目标帮扶需求资源配置信息化设施物理接入数据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部农村“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J]. 李延平,陈琪.  电化教育研究. 2017(12)
[2]大数据支持的甘肃省教育精准扶贫科学决策研究[J]. 封清云,郭炯,郑晓俊.  电化教育研究. 2017(12)
[3]教育精准扶贫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求索[J]. 王卫军,韩春玲,蒋双双.  电化教育研究. 2017(10)
[4]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精准扶贫的行动方向与逻辑[J]. 任友群,冯仰存,徐峰.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4)
[5]未来学校的兴起、挑战及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学校结构性变革[J]. 曹培杰.  中国电化教育. 2017(07)
[6]“互联网+”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J]. 陈丽,李波,郭玉娟,彭棣.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5)
[7]“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 余胜泉,汪晓凤.  开放教育研究. 2017(01)
[8]底线与上限:论教育公平的立场、内涵和限度——兼论新教育公平的实践路径[J]. 陈栋.  教育发展研究. 2017(02)
[9]互联网是否扩大了教育结果不平等——基于PISA上海数据的实证研究[J]. 陈纯槿,顾小清.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01)
[10]“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 余胜泉,王阿习.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



本文编号:2946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946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c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