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8 17:16
本文关键词: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
【摘要】:中国教育学的非本土生长导致了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重重困难,从教育学史的角度对中国教育学的发生、发展历程进行“本原”上的探索,不仅对重建教育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对缓解当前教育学的危机,深化教育学的“自我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教育学乃是外国教育学研究刺激的产物,因此研究外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必然追求。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德国成为中国教育学者引进西方教育学的重要国家,尤其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对我国教育学的初建阶段乃至建国后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围绕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时间序列展开。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是顺应中国大变革中启民智、开民慧的要求,同时也因为德国教育学在思维方式上符合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维习惯。在百年的时间内,我国共引进了16个德国教育学分支学科,引进的时间跨度大、范围比较广。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最初阶段是在研究基础上的引进,其后的引进呈现出曲折反复的特点,在第三阶段陷入沉寂,改革开放后我国重启了对德国教育学的引进,较为全面的呈现了近些年来德国教育学发展的动态。随后,本文从横向上对德国教育学进行分支学科的引进研究,根据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和教育学元学科三个标准,对德国教育学具体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引进进行分别阐述,主要涉及九个分支学科。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对中国教育学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学不仅为早期中国教育学的产生贡献了基本概念、基本框架,完善了我国早期教育学学科体系,而且影响了整个20世纪我国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基本模式,奠定了中国教学实践的基本路径;在新时期,中国引进了德国教育学最新进展,如经验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实践教育学等,催生了中德的教育学交流,不仅拓宽了我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促进了我国教育学研究者的文化批判思维的形成,而且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从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整个历程中,本文尝试性的探索德国教育学引进本身所带来的启示。德国教育学作为引进中国教育学界较早的教育学体系,为中国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要正确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要正确处理直接引进与间接引进的关系;要立足本土实践,寻求中国教育学独立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德国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 引进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511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第一章 绪论14-22
- 1.1 问题的提出14-15
-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15-19
- 1.2.1 德国教育学家研究15-17
- 1.2.2 德国教育学发展研究17-18
- 1.2.3 德国教育学流派研究18-19
- 1.3 研究内容19-20
- 1.4 研究方法20-22
- 1.4.1 文献法20-21
- 1.4.2 历史研究法21
- 1.4.3 比较法21-22
- 第二章 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背景和起始时间22-26
- 2.1 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背景22-23
- 2.2 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的起始时间23-26
- 第三章 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征26-36
- 3.1 第一阶段(1901-1920)26-30
- 3.1.1 引进的概况26
- 3.1.2 引进的途径26-28
- 3.1.3 引进的特征28-30
- 3.2 第二阶段(1921-1949)30-32
- 3.2.1 引进的概况30
- 3.2.2 引进的途径30
- 3.2.3 引进的特征30-32
- 3.3 第三阶段(1950-1977)32-33
- 3.4 第四阶段(1978-今)33-36
- 3.4.1 引进的概况33-34
- 3.4.2 引进的途径34
- 3.4.3 引进的特征34-36
- 第四章 德国教育学各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引进36-42
- 4.1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的引进36-37
- 4.2 教育学其他学科的引进37-40
- 4.2.1 高等教育学37-38
- 4.2.2 职业教育学38-39
- 4.2.3 教师教育学39
- 4.2.4 家庭教育学39
- 4.2.5 教育哲学39-40
- 4.2.6 教育史40
- 4.2.7 比较教育学40
- 4.3 元教育学的引进40-42
- 第五章 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影响42-48
- 5.1 引进促进了我国早期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完善42-43
- 5.2 引进奠定了整个20世纪我国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参照模式43-45
- 5.3 引进提升了我国教育学研究者的文化批判思维45-46
- 5.4 引进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46-47
- 5.5 引进奠定了中国教学实践的基本路径47-48
- 第六章 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启示48-51
- 6.1 客观对待引进,批判与继承相结合48
- 6.2 立足本土实践,在借鉴基础上创新48-49
- 6.3 正确处理直接引进与间接引进的关系49-50
- 6.4 建设中国教育学,走独立发展的道路50-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60
- 附录一 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大事记60-64
- 附录二 国人引进的德国教育学著作目录64-66
- 附录三 国人引进的德国教育学论文目录66-67
- 附录四 教育学分支学科著作目录67-70
- 附录五 国人对德国教育学的研究著作目录70-7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2-73
- 致谢73-74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4-75
- 承诺书75-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洪捷;;盘点20世纪德国教育理论的经典[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2 郭元祥;教育学范畴问题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03期
3 黄向阳;教育知识学科称谓的演变:从“教学论”到“教理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4期
4 李小融;;现代教育学研究应有多个逻辑起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年01期
5 余逸群;;教育学研究中的困境及其出路[J];教育评论;1989年01期
6 王坤庆;论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及其方法论启示[J];教育研究;1994年07期
7 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8 丁钢;;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J];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9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中)[J];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10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下)[J];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641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64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