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因教致贫”现象解读与政策建议——基于脆弱性理论视角
本文关键词:农村家庭“因教致贫”现象解读与政策建议——基于脆弱性理论视角
【摘要】:教育具有促进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正向功能。然而,"知识改变命运"作为一个真理性的命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似乎成为了一个悖论,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因教致贫"反常现象。农村"因教致贫"问题具有多维度性和多层面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一般来说,此问题涉及到农村的经济基础、自然环境、政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各个层面,农村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差决定了农民家庭脆弱性程度较高,较高的脆弱性是导致"因教致贫"的真正原因。因此,从就学就业先后顺序出发,引入脆弱性理论,分析"因教致贫"动态形成过程中的脆弱性因子,对农村地区"因教致贫"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农村家庭 因教致贫 脆弱性理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ZZ037)
【分类号】:G521;D422.6
【正文快照】: 引言教育具有致富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我国实行“教育先行”“科教兴国”等政策的主要原因[1]。教育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接受教育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摆脱贫困的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2 史培军;王静爱;陈婧;叶涛;周洪建;;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趋向——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透视[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3 杨在军;;脆弱性贫困、沉没成本、投资与受益主体分离——农民家庭“因学致贫”现象的理论阐释及对策[J];调研世界;2009年06期
4 李放;刘娟;;农村因教致贫现象的政府责任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12期
5 杨小敏;;“教育致贫”的形成机制、原因和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03期
6 金昕;;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张国强;;因教致贫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8 田恒平;;“因教致贫”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年27期
9 余世华;;“因教致贫”原因探析[J];教育与经济;2006年01期
10 郭新华;戎天美;;国外关于教育与贫困变动理论研究新进展[J];教育与经济;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艳华;霍军亮;;如何应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源的流失[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2 徐挺;王培根;;构造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梯次[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3 黄朝阳;张明毫;;浅论电子政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4 武玉艳;葛兆帅;蒲英磊;刘光启;;基于熵值法的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5 阳利永;;贫困山区不同农户旱灾脆弱性差异——以重庆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6 赵莉;;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农村大学生就业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7 阳利永;吴利;渠甲源;;土地可持续管理视角下的农业旱灾脆弱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8 程巧贞;陈晓玲;朱凤凤;朱静;;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9 白丽明;白金生;王庆国;;辽宁省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7期
10 贾增科;邱菀华;郭章林;;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风险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任学慧;付万;崔利芳;;辽宁省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廷祥;张树文;;东北地区典型农林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脆弱性研究—以牡丹江地区为例[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包慧娟;王永芳;;沙漠化生态风险评价概述[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环;;关于教育导致贫困现象的形成原因的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晓宇;;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与实践[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7 沈百福;王红;;我国学费问题分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陶美重;;我国高等教育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杨晓霞;黄莹;吴开俊;;教育成本与收益的失衡:“因教致贫”现象透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杨晓霞;吴开俊;;治理“因教致贫”问题的对策建议[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义忠;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丽;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邹君;湖南生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克印;鲁西南煤炭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翟彬;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甘肃农村扶贫资金投向及效益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张yN婧;我国高等教育X效率实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蔡仲秋;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王在峰;海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恢复适宜性评估[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海彬;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收敛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惊涛;基于DEA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戎天美;我国教育发展对贫困变动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欧阳小芽;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5 方美红;城乡差别视角中农村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林海仪;家庭经济收入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乔治;东北林草交错区土地利用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慧兰;陕西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王臣;基于DEA的高等院校办学效率评价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广东;微观主体行为差异下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建构[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维方;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胡晖;家庭教育投资数量规律的国际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3 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史培军,张淑英,潘耀忠,王静爱,洪世奇,沈培平,朱文泉,叶涛;生态资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杜屏;李宝元;;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与机会均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方修琦;殷培红;;弹性、脆弱性和适应——IHDP三个核心概念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7 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8 黄方,刘湘南,张养贞;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态势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1期
9 王黎明,关庆锋,冯仁国,郑景云;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10 史培军;王静爱;陈婧;叶涛;周洪建;;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趋向——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透视[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沈颖;[N];南方周末;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劲松;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玛萨·艾伯森·法曼;王新宇;;脆弱性主体——锚定人类境遇的平等[J];比较法研究;2013年04期
2 赵园园;;公共权力脆弱性的渊源及弱化[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刘铁民;;脆弱性——突发事件形成与发展的本质原因[J];中国应急管理;2010年10期
4 郭振芳;;火灾情景下的社区脆弱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S4期
5 寇丽平;;人员密集场所脆弱性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李锁雷;;专用安全U盘脆弱性分析与自防护设计[J];警察技术;2013年04期
7 王振;刘茂;;大型危险化学品加工企业遭受恐怖袭击风险的威胁和脆弱性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年Z1期
8 辛衍涛;;医院应急管理的脆弱性分析[J];中国应急管理;2008年04期
9 陈贻娟;李兴绪;;风险冲击与贫困脆弱性——来自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户的证据[J];思想战线;2011年03期
10 屈锡华;严敏;李宏伟;;抗灾与反脆弱性的社区发展——震后重建家园的警示[J];天府新论;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匡时;;脆弱性分析与脆弱人口的社会保护[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赵蕊;孙振华;李新明;;脆弱性描述语言浅析[A];第一届全国Web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会议(WISA2004)论文集[C];2004年
3 于瑛英;胡敏;;城市脆弱性以及对策分析(英文)[A];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C];2013年
4 李波;伊瑞海;卢昱;;空间信息网络拓扑结构脆弱性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张国培;庄天慧;张海霞;;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影响实证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6 海然;;云计算风险分析[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求进;;化工园区区域脆弱性研究概述[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王智刚;刘越屿;;雷击时易燃易爆行业的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A];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9 邢丹;李艺;;LKM机制脆弱性分析[A];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方妮;郭超;杨健;;PPS脆弱性分析及软件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娜娜 整理;脆弱性分析为灾害研究提供新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王新宇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关注人类共有的脆弱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段德峰邋刘盛;从“脆弱性”入手进行灾害分析和管理[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李伟;计算机脆弱性不能不评估[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5 ;脆弱性扫描产品功能指标说明[N];网络世界;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峰;协同生产网络组织的脆弱性研究与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2 张炜熙;区域发展脆弱性研究与评估[D];天津大学;2006年
3 李丽;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王红毅;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李卓华;社会发展脆弱性的技术经济系统集成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于江龙;我国国有林场发展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刘晓明;复杂信息系统网络脆弱性分析与仿真验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田艳芬;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冯克印;鲁西南煤炭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房红;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剑;数据驱动的主机脆弱性自动化处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2 任军营;豫西山区农户贫困脆弱性测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3 韩茜;新疆脆弱生态区评价及典型区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4 朱林;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变化的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5 徐tq;SES框架下地区脆弱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巫继雨;网络脆弱性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7 刘捷;面向网络脆弱性分析的目标网络环境综合建模与展示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胡志强;武汉城市圈脆弱性综合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岩;网络脆弱性分析理论、实践与反向追踪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樊宏烨;企业脆弱性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46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746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