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课程的时空属性及其教学意蕴
本文关键词:论微课程的时空属性及其教学意蕴
【摘要】:与传统课程相比,由于微理念的指引、数字化技术的支撑、网络时空的介入,微课程的时空属性呈现"从线性趋于非线性""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微观趋向宏观"等特点。从时空属性的视角探寻微课程的教学意蕴,有助于重构教学认识论,探索时空异步教学实施,推进教学文化的转型。通过透视微课程的时空属性,能够搭建微课程的认识框架,开拓教学论的研究视野,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程。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关键词】: 微课程 微课 时空属性 教学意蕴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教育学)青年项目“微课程视域下卓越教师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编号:CIA130186)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卓越教师‘研课’技能微课程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14jyxm228);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精品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编号:2014jyxm7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时间与空间既是人类存在的维度,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坐标。人类基于时空存在而形成的关于时空属性、存在形式等问题的总体看法与根本观点,就是时空观。时空观既反映了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认知结果,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最重要的认知架构。在信息时代,依托日益发达的媒体技术,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永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时空追问[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2 赵国求;蔡肖兵;;科学时空观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J];江汉论坛;2007年08期
3 李洁;;对乡土时空观念的改造:集体化时期农业“现代化”改造的再思考[J];开放时代;2011年07期
4 龚孟伟;李如密;;试论当代教学文化的形态与功能[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4期
5 丁念金;;基于个性化学习的课堂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08期
6 吴严超;;微型学习资源:“微”理念与实践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7 杨德广;树立宏观教育时空观 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服务[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0期
8 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09期
9 程良宏;杨淑芹;;控制性教学文化及其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2期
10 丁念金;;学与教之关系的本体论分析[J];教育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孟伟;;论当代多元教学文化的反哺、容纳与互动——基于文化社会学视野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钱燕茹;;前康德时空观概述[J];法制与社会;2008年27期
3 高水红;;乡村学校教育变迁与时空意识的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04期
4 胡红杏;;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与变革路径——以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年02期
5 朱厚刚;;被闯入:百年乡村的历史书写——读莫言小说《丰乳肥臀》[J];长江学术;2014年02期
6 詹霞;常汉杰;陈勤;;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海宁电大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7 杨艳茹;林萍;;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07期
8 孟凡丽;程良宏;;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哲学及其生成[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11期
9 丁念金;;基于自主学习的校本课程决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9期
10 孟凡丽;程良宏;;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哲学及其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3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姗姗;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杰;倾听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桑志坚;超越与规训[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朱永海;基于知识分类的视觉表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向葵花;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亮;课程内容的文化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8 夏慧琼;基于位置和对象集成的时空数据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教学文化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林萍;思想政治理论人性化灌输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兰莎;幼儿园班级场域中的隐性控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静静;课堂教学文化的批判与建构[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有文;宁夏西海固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俊列;教学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孙晓华;现代教育技术下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中教与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杜莹;从预成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新走向[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晓蕾;临沂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与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典妃;数字化媒介技术对时空感知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朱永海;张新明;;也论“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4 曾庆发;马克思哲学时空观刍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刘旭东;;现代性教学理论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6 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冉铁星;对“教学”关系及其意义的反思[J];教育科学;2002年03期
8 郝德永;走向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观[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9 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年10期
10 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31期
2 扈国栋;罗辉;;微时代的“微课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04期
3 卞其春;;微课程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应用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20期
4 高昂之;;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5 陈耿庆;林玉生;;“微课程”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及学生的素质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6 李娇娇;汤才梅;陈倩;;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及其发展趋势[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年03期
7 梁玲;;微课程开发与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J];黑龙江科学;2014年03期
8 张蕙;;一种新课程的诞生:构建家校互动式儿童哲学微课程[J];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08期
9 潘启祥;夏江;;激活创新思维 促进学习变革[J];新课程(中学);2014年06期
10 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可;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66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76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