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与学习环境:教育技术学视野的理论考察
本文关键词:具身认知与学习环境:教育技术学视野的理论考察
【摘要】:21世纪以来,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离身型学习文化日益受到质疑,认知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催生具有具身性质的新型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呼唤学习环境的具身转变,并要求建立一种突破"机械"隐喻、有生命、可进化的新型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环境要素及其关系混沌而有秩序、复杂而有结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建构、互利共生,共同构成了一个适应性强、开放性好的整体系统。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在吸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具身的观点。本文认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营造需要通过具身技术来实现,并从技术具身观点出发,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具身关系、技术的文化嵌入性、赛博学习空间的具身建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以下四点具身学习环境的构建原则:1)尽可能多地"吞噬"学习者的各种不同知觉体验;2)设计并运用与所学知识概念相符的动作;3)让学习者在直接体验某一现象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4)充分利用各种代理实现学习者知识理解的具身化。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具身文化 具身环境 具身技术
【基金】:201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编号:14JZD044)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学习环境是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的集合。它的设计和构建不仅受知识观、文化观及价值观的影响,还受不同时代技术发展的驱动。传统基于离身认知的学习环境无法有效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应用。随着具身认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技术现象学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立新;李红梅;;虚拟学习环境的生态失衡及其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2 莫伟民;;意识是“我能”——梅洛-庞蒂的“我能”现象学探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郑旭东;王美倩;;从离身走向具身:创造学习的新文化[J];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4 桑新民;;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创造全球化时代的学习文化与教育智慧[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23期
5 陈凡,曹继东;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伊代技术现象学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继东,陈凡;赛博空间体现现象学──兼论技术与体现的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陈玉林;;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深化:切身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宋保林;李兆友;;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流动何以可能[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陈维维;;技术现象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5 谢阳斌;;一位哲学教授的教育技术学漫步——桑新民教授访谈录[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6 张立新;姚磊;;论在线学习论坛的生态治理[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7 曹继东;;中国“网站改版”现象的原动力分析[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年05期
8 庞西院;;略论技术化身体的形式及其特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刘明海;王珍;;形式、结构与心灵形质说——兼与中国神形观比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周容伊;;强调“时间”的景观设计研究[J];重庆建筑;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继东;;工具实在论学派述评[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2 程海东;陈多闻;;技术使用的本质分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多闻;技术使用的哲学探究[D];东北大学;2010年
2 张秀武;技术设计的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3 陈玉林;技术史研究的“文化转向”[D];东北大学;2007年
4 王一军;从“高深学问”到“个人知识”[D];南京大学;2012年
5 魏晶;外语学习者计算机网络生态环境优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吕洁;知识异质性对知识型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于文浩;工作场所中团队专业能力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黄侃;认知边界的哲学问题[D];浙江大学;2013年
9 张峗;在旅行中寻找生存的可能[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杨琦;论伽达默尔对人性问题的关怀与深入拓展[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振兴;唐·伊德现象学技术哲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林克松;初中教师校本学习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孙忠儒;试论伊德工具实在论[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段世磊;论梅洛—庞蒂的知觉概念[D];复旦大学;2011年
5 汪维富;信息素养2.0的内容模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峥;高职英语学习环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朱康;技术工具在夸克理论建构中的作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李松林;技术现象学视野下的声音制作技术[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夏凡;技术现象学语境下的人—技术—世界关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刘淑英;论体育运动中的技术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景福,钟志贤;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06期
2 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3 夏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年05期
5 桑新民;科教兴国的教育使命──实现人类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J];人民教育;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龙海;课堂协商的一种方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06期
2 顾锡平;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J];教育评论;2001年06期
3 柳栋,王天蓉,汪佳敏,陆爱民,张来春;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1期
4 李奇;谈学习环境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4年01期
5 张勇;学习资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6 李景岳,陈竹;学习科学的兴起与建立[J];熊岳农专学报;1994年01期
7 陆根书,阮金佑,张萍;元学习与学生学习的改进[J];电力高等教育;1994年01期
8 侯娟;;基于教学设计的学习设计构想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8年12期
9 胡亦军;王彩云;;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师;2013年13期
10 胡为芹,杨晓宏;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天津教育;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智敏;;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谢晓芳;;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周之良;;研究学习科学,,改善学习状况[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5 付巧英;;浅论任务型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6 陈宁;;一种学习心理模型的理论构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荐;;友善用脑——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习科学的新发展[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8 张娜;;国内外学习投入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研究综述[A];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2年
9 尚鲜连;陈静;牛丽;;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研究[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沈德立;白学军;;实现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作者单位: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学习型公民 不断提升人的素质[N];广西日报;2003年
2 许建华;学习流引擎 教育服务竞风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李亚杰;学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李茂 编译;学习也有新智慧[N];中国教师报;2010年
5 天津市天津中学 吴其云;洞悉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韩立福;展示对话学习 焕发生命活力[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重塑校园学习生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亦菲;探究性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杨有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N];铜川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弋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传远;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玉芳;基于媒体素材库的学习内容构建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7 王海澜;打开学生自我建构之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琰;大学生认识信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灵聪;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倩;教师职后研究性学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安平;基于3G的移动学习在野外实习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艳;基于网络学习方式分析的学习网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东;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严加平;学习风格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玉文;论“研究性学习”理念[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建民;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资源共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程薇;知识生成视角下的工作场所学习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9 林艳;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生态化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颖超;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美术类院校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68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768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