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师观探索
本文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师观探索
更多相关文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教师观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师观
【摘要】:随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迅速普及,该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宗教等领域,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是在人们对现代性教育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如:怀特海、罗蒂、小约翰·B·科布、大卫·雷·格里芬等人都曾针对现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本论文论述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师观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教师观的结合。是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观点的指导下,通过整理和分析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教师方面的研究,结合现代教师观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有关教师作用与地位、教师与课程、教师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基本问题,为教师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如何促进自身的发展,如何实现人生的幸福,做出理论上的回答。以期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引领下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本论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与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进行阐释,从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内在联系理论、整体有机论、过程论、创造性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第三部分:分别从现代教师权威、教师职责、教师素质、师生关系等方面,对现代教师观的内容与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指导现代教师观的传统实体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并对现代教师的机械化和功利化倾向,人文素养的缺失,以及社会过度彰显教师的工具价值,忽视其生命价值进行了批判。第四部分: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主要特征、内容与重要价值进行总结与分析。通过对教师作用与地位、教师与课程、教师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的自身发展与人生幸福的系统阐述,进一步明确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重要价值。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师观是以哲学、道德、精神引领教师的发展,有助于教师积极地进行角色转型、增强自身的活力和创造性魅力,并积极主动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克服其机械、僵化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人生幸福。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教师观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师观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5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6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一)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在各领域的广泛发展9
- (二) 教师观的发展需要有益的教育理论加以指导9-10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0
- (一) 理论意义10
- (二) 实践意义10
- 三、文献综述10-14
- (一)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10-13
- (二) 教师观研究综述13-14
- 四、概念的界定14-15
- (一) 教师观14
- (二)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14
- (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师观14-15
- 五、研究方法15
- (一) 文献法15
- (二) 访谈法15
- 注释15-16
- 第二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核心观点16-20
-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与超越16-17
- 二、内在联系理论与整体有机论17
-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过程论17-18
- 四、对创造性价值观的倡导18-19
- 五、欣赏“差异”与倡导“对话”19
- 注释19-20
- 第三章 现代教师观的特征与批判20-31
- 一、现代教师观的特征20-25
- (一) 现代教师权威20-21
- (二) 现代教师职责21-22
- (三) 现代教师的素质22-23
- (四) 现代师生关系的解读23-25
- 二、对现代教师观的批判25-29
- (一) 教师观中的传统的实体思维方式25-26
- (二) 现代教师的机械化和功利化倾向26-28
- (三) 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28
- (四) 过度彰显工具价值与忽视生命价值28-29
- 注释29-31
- 第四章 建设性后现代教师观的主要特征、内容与重要价值31-46
- 一、主要特征31-35
- (一) 对现代的批判31-32
- (二) 对否定性后现代的修正32
- (三) 对优秀传统的继承32-33
- (四) 对信息化、知识社会、生态文明的适应与创生33-34
- (五) 在整体有机论的指导下进行整合与融合34-35
- 二、主要内容35-42
- (一) 教师作用与地位35-36
- (二) 教师与课程36-37
- (三) 教师与教学37-38
- (四) 教师与学生38-39
- (五) 教师的自身发展39-41
- (六) 教师的人生幸福41-42
- 三、重要价值42-44
- (一) 以哲学、道德、精神引领教师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42-43
- (二) 有助于教师积极地进行角色转型、增强自身的活力和创造性魅力43
- (三) 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3-44
- (四) 有助于克服机械、僵化的课程与教学理念44
- 注释44-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49-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杨;谈教师的学生观和学生的教师观[J];现代技能开发;2003年08期
2 梁燕玲;教师观的批判与发展——文化学的教师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李春桥;评泛角色的教师观——在边界哲学的视野中[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何齐宗;曾水兵;;论后现代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08期
5 张洪高;;美国关怀学派的教师观[J];教育评论;2006年05期
6 敬开福;;七分父母 三分教师——新课程理念下我的教师观[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年01期
7 王海生;;校长与科学的教师观[J];中国民族教育;2007年06期
8 赵振红;;打开禁锢教师的“枷锁”——教师观的反思与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13期
9 李惠娥;;树立正确的教师观[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王海军;;论校长正确教师观的树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项炜;;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刘莉玲;;试论邓小平的教师观[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3 郭介成;;陶行知的教师观[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4 韩长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5 项炜;;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文瑞 福建教育学院;电话本折射出校长的教师观[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吴子健;呼唤现代教师观[N];文汇报;2003年
3 主持 金锐;互促共进的教师观课[N];中国教师报;2014年
4 广西灵川县灵川中学 李涵凯;优秀教师生活状况背后的教育逻辑[N];中国教育报;2014年
5 ;由师生关系看日本的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中职教育呼唤高水平的师资[N];文汇报;2000年
7 尹少淳 ;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N];美术报;2005年
8 张静兰;观课反思录[N];中国教师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博;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师观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徐爽;高校学生优秀教师观的调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白冰;后现代视野下教师观的重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霞;论人本主义教师观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侯文萃;后现代视阈下的教师观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潇t,
本文编号:769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769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