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教育革新之路—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通往教育革新之路—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从西方近代科学中寻求精神食粮,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倡导现代白话文运动,积极地将西方的教育理论融入中国的语文教育中。他凭借自己开阔的眼界,大胆创新了一条中国近代语文教育的革新之路。本研究通过分析胡适的著作,查阅民国时期的报刊,系统阐述胡适语文教育理念,语文课程思想、语文教学思想的内涵以及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在通往教育革新之路上,胡适思想观念中的语文教育是寻求个体解放的自由主义教育,是走向大众的民主教育,是探寻治学方法的科学教育。在此理念之下,胡适创造性地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学生能“自由发表思想”;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要合理安排时间,删减不适宜的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他提出了古文与白话文教材并重的建设性意见;在语文课程内容方面,胡适在不忽视传统古文教育的同时鼓励学生多看白话小说、白话戏剧等内容。在语文教学革新方面,胡适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主张学生自主的选择阅读书目,让学生进行“大剂量”阅读,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胡适认为作文教学不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仿写,最重要的写作意图是促进学生思想的自由表达;他还创造性的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增加了演说与辩论课,这体现了民主式的语文课堂。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指导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语文教育改革,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仍有借鉴启示意义。
【关键词】:胡适 语文 教育思想 教育革新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52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24
- 一、问题的提出7-10
- 二、选题意义10-11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1-22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2-24
- 第一章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理念基础24-32
- 1.1 寻求个体解放的自由主义教育观24-26
- 1.2 走向大众的民主教育26-28
- 1.3 探寻科学的治学方法28-30
- 小结30-32
- 第二章 胡适的语文课程思想32-44
- 2.1 课程目标:“自由发表思想”32-34
- 2.2 课程设置:课时与课程安排合理化34-35
- 2.3 课程教材:白话与古文教材并重35-37
- 2.4 课程内容:融合新式与传统37-42
- 小结42-44
- 第三章 胡适的语文教学思想44-54
- 3.1 学生自主式的阅读教学44-47
- 3.2 促进思想自由表达的作文教学47-50
- 3.3 侧重演说与辩论的口语交际教学50-52
- 小结52-54
- 第四章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54-61
- 4.1 对当前语文教育理念革新的启示54
- 4.2 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54-57
- 4.3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57-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69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竹贤;胡适其人及胡适研究述评[J];江汉论坛;2005年03期
2 邵建;;1925:“歧路”上的胡适[J];同舟共进;2007年09期
3 罗红希;;胡适使美的外交业绩[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4 王开林;;胡适:做一个好人到底有多难[J];同舟共进;2011年02期
5 杨树荫;;胡适之悲[J];观察与思考;2011年10期
6 耿云志;张弘;;并不遥远的胡适[J];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03期
7 罗尔纲;;读《闲话胡适》[J];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06期
8 胡明;《胡适之传》自序[J];开封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9 张先贵;苍凉暮年:胡适的两难选择与勉为其“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10 汤晨光;读了两种《胡适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王法周;;胡适的新文化启蒙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4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杜蒸民;;在批判中实现超越——郭沫若与胡适关系述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9 钟军红;;论胡适“五四”时期对“团圆”观念的否定[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苏育生;;胡适与梅兰芳[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傅小平;今天,我们怎样读胡适?[N];文学报;2012年
2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3 法律学者 羽戈;为什么要读胡适?[N];中国经营报;2013年
4 张洁;胡适逸事[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谢泳;胡适的价值[N];深圳商报;2004年
6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7 风石堰;自由与容忍之间的胡适[N];文学报;2004年
8 龚育之;胡绳晚年论胡适(中)[N];学习时报;2002年
9 杨建民;胡适史著半部现象探析[N];团结报;2010年
10 早报记者 田波澜;“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思想家”[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希军;理想主义:胡适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超;为大中华,,造新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艺;论胡适科学观念对文学观念现代转型及批评新范式形成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健韬;胡适与红学史上“怪现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3 汪文丽;胡适与1925年的青年“批胡反胡”事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雷跃云;胡适读书治学观探讨[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5 王晶晶;胡适启蒙理性思想的内涵及其启蒙实践[D];复旦大学;2014年
6 崔德胜;胡适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研究(1924-1949年)[D];南京大学;2015年
7 马轩;胡适文学革命思想的成因及其评价问题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晓武;论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及其变化[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9 郑泉;通往教育革新之路—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10 潘文文;翻译家胡适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67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86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