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教师TPACK发展机制与培养路径
本文关键词:多维视角下教师TPACK发展机制与培养路径
更多相关文章: 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教师知识 发展机制 培养路径
【摘要】:深入分析TPACK发展机制是优化教师TPACK培养途径的前提,因此,从个体认知、社会建构以及"涌现观"三个维度剖析了TPACK发展机制:个体认知维度下TPACK发展注重经验积累与概念转化;社会建构维度则认为其实质是教师在社会中介支持下群体性知识的协商与建构;"涌现观"则强调教师技术学习的认知性、社会性和身份认同的"三位一体"发展。教师TPACK的多元化培养路径框架由此提出:在专业学习中,通过案例教学、脚手架支持和任务设计,创设真实境脉以支持TPACK个体认知;在同伴互助中,通过协作课例研究与网络协同研修,形成实践共同体以促进TPACK的社会建构;在自主发展中,通过教育叙事、自我评价和行动研究,实现深度反思以激发TPACK元认知。其旨在将教师的专业学习、同伴互助、自主发展统整起来,为教师TPACK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关键词】: 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教师知识 发展机制 培养路径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信息技术支持设计型教师知识结构发展机制及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4YJC880110)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G451
【正文快照】: 一、引言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学者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TPACK理论,已成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前沿领域之一。TPACK框架消融了“技术”与“教师知识”研究分野所形成的分水岭,强调技术要内化于教师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而不能脱离专业知识去孤立地培养和发展。TPACK理论已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芒;;学习生存性视域中的信息化学习方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王晓莉;;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的趋势[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8期
3 斯琴图亚;;解析网络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有效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张豪锋;卜彩丽;;略论学习生态系统[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4期
5 朱永海;张新明;;论“教育信息生态学”学科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6 黄柳青;;计算机支持下的认知伙伴关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7 马晓芳;高峰;;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生态圈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8 陆声链,陆小艺,林士敏;智能教学系统中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叶纪林;;教育研习浅论[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张茹;;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远程教育[J];电脑与电信;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Hu Yongjin;;An Empirical Research Testing the Effects of Multimodality on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A];2013年教育技术与管理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快乐做主人:小学教育的基本命题[A];2011年江苏省首届小学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快乐做主人:小学教育的基本命题[A];2011年江苏省首届小学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海明;个人学习环境的活动建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旭卿;信息技术中介的教育实习环境创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柏宏权;适应性教学系统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跃良;支持高级认知发展的VLEs设计理论与实践[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程建伟;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偏好、信息技能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佑镁;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传远;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送林;知识时代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钟巧平;ICT在丹麦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詹艺;培养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容婧;学习环境中的听觉景观研究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尚琼;基于Web2.0构建大学生学习环境的行动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6 杜敏;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生存透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莉;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新钰;基于WEB的协作式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清华大学;2004年
9 杨秋静;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宋述强;基于网络的案例学习环境设计与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与可行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2 陈琦;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金彦红;郭绍青;;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11期
4 杨卉;王陆;冯红;;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松散型半离线网络教研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5 任剑锋;焦宝聪;方海光;;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交流与协作专业发展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6 乔爱玲;;基于网络的教师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与组织研究——《标准》关照下的农村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7 张平;朱鹏;;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8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9 黄荣怀;陈庚;张进宝;陈鹏;李松;;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10 吴立宝;;自主学习——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征;刘作;;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20期
2 陶然;;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志愿者成长的制约因素及培养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33期
3 徐庆龄;徐婷;孙招;杨梅花;刘玉娟;;探析大学生公共礼仪的培养路径[J];文学教育(中);2013年04期
4 熊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与培养路径探讨[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赵文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养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袁国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07期
7 郝文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J];大众商务;2009年22期
8 刘朝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路径与激励机制探索[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9 张玉奇;;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及其培养路径[J];成人教育;2012年08期
10 水志国;郭炜煜;;新时期创新型工科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雪;;“教体结合”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选择[A];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四川省南充市人事局副局长 胥洪生;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路径[N];中国人事报;2009年
2 正果;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N];光明日报;2012年
3 本报驻福建记者 汪平 通讯员 李金枝 汪昕;合作办学 拓宽人才培养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3年
4 记者 万晶晶 通讯员 陈诚;淮安区:“三变”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路径[N];淮安日报;2013年
5 徐海峰;国企高管人员有哪些培养路径[N];组织人事报;2004年
6 本报评论员;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做起[N];中国教育报;2014年
7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王广谦;财经人才的需求走向与培养[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丹丹;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张秋虹;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3 杨樱;“为澳大利亚而教”项目教师培养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杨倩;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与培养路径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5 贺春亮;北京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6 陈瑞娟;广州市青年公务员培养路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宁;中国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多元培养路径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8 高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影响因素与培养路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73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87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