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中学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13:05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学生 学校适应 社会支持


【摘要】:个体良好的学校适应表现在通过对身心适度的调控而达到其行为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相对稳定,且精神愉快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中学生的学校适应可能不仅直接影响其在学校里的学习状态、学习成就,也对其人格成长、价值观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同时,中学生的学校适应也是评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学校适应的状况又会受到来自自身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作为在既定环境下成长的个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各方面所营造的良好环境,或者说依靠环境力量的有效支持。因而,中学生的学校适应作为其成长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也必然依赖其必不可少、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支持。基于以上这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本研究试图系统探讨中学生的学校适应的心理结构,据此编制测量量表,进行大样本、大容量、大范围的问卷调查,然后分析中学生的学校适应的现状和特点,最后采用相关的方法,分析中学生学校适应与其社会支持的关系,力求为中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的改善乃至整个心理成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中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结构,然后据此编制问卷,同时借鉴现成的中学生社会支持问卷,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调查了重庆市、四川省、江苏省、广东省等8所中学的1200名中学生,通过筛选,获得有效问卷921份。然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主要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处理调查数据。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包括学习适应、自我适应、情绪适应、行为适应、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六个维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里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中学生学校适应的调查工具。(2)中学生学校适应得分均高于3,总体(3.469)适应较好,其中在同伴关系适应水平(3.972)最好,在学习适应水平(3.075)最低。(3)中学生学校适应在师生关系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显著优于男生(p0.05),而其他维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性。(4)中学生学校适应各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在行为适应、学习适应、自我适应因子上非常显著,在情绪适应因子上极其显著。(5)以家庭经济水平作为自变量,除行为适应外,学校的总体维度和其它的各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性。(6)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中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中的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学习适应三个维度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7)除情绪适应无显著性差异外,市重点、区重点和普通中学在其它各个维度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性。(8)中学生学校适应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且社会支持对中学生学校适应各个维度具有显著地的预测作用。(9)性别、经济水平在社会支持与中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中存在着一定的调节效应。
【关键词】:中学生 学校适应 社会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5-7
  • 英文摘要7-13
  • 0 引言13-14
  • 1 文献综述14-21
  • 1.1 有关学校适应的研究14-18
  • 1.1.1 适应14
  • 1.1.2 学校适应的界定14-15
  • 1.1.3 学校适应的指标15
  • 1.1.4 学校适应的研究工具15-17
  • 1.1.5 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17-18
  • 1.2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18-20
  • 1.2.1 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18-19
  • 1.2.2 社会支持的分类19-20
  • 1.3 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20-21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21-24
  •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21
  • 2.2 问题提出21-22
  • 2.2.1 编制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21
  • 2.2.2 中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其特点分析21
  • 2.2.3 中学生学校适应与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21
  • 2.2.4 中学生学校适应的调节效应研究21-22
  • 2.2.5 中学生学校适应的访谈研究22
  • 2.3 研究意义22
  • 2.3.1 理论意义22
  • 2.3.2 实践意义22
  • 2.4 总体研究设计22-24
  • 2.4.1 研究目的22-23
  • 2.4.2 研究假设23
  • 2.4.3 核心概念界定23
  • 2.4.4 研究框架23-24
  • 3 实证研究内容24-52
  • 3.1 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的编制24-31
  • 3.1.1 研究目的24
  • 3.1.2 研究方法24
  • 3.1.3 研究程序24-31
  • 3.2 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的现状特点分析31-42
  • 3.2.1 研究目的31
  • 3.2.2 研究方法31-32
  • 3.2.3 研究结果32-39
  • 3.2.4 讨论39-41
  • 3.2.5 小结41-42
  • 3.3 中学生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的关系42-45
  • 3.3.1 研究目的42
  • 3.3.2 研究方法42
  • 3.3.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42
  • 3.3.4 结果分析42-44
  • 3.3.5 讨论44-45
  • 3.3.6 小结45
  • 3.4 有关学校适应的调节效应研究45-48
  • 3.4.1 研究目的45
  • 3.4.2 研究方法45
  • 3.4.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45
  • 3.4.4 结果分析45-47
  • 3.4.5 讨论47-48
  • 3.4.6 小结48
  • 3.5 中学生学校适应的访谈研究48-52
  • 3.5.1 研究目的48
  • 3.5.2 研究方法48-49
  • 3.5.3 访谈结果49-50
  • 3.5.4 讨论50-51
  • 3.5.5 小结51-52
  • 4 总讨论52-57
  • 4.1 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问卷的编制52
  • 4.2 中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分析52-54
  • 4.2.1 中学生学校适应的整体状况52
  • 4.2.2 初中生和高中生学校适应的差异52-53
  • 4.2.3 中学生学校适应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53
  • 4.2.4 中学生学校适应的在各个年级上的差异53
  • 4.2.5 是否独生子女对中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53-54
  • 4.2.6 中学生学校适应在不同经济水平上的差异54
  • 4.2.7 不同学校类型对学校适应的影响54
  • 4.3 中学生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的相关54-55
  • 4.3.1 中学生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的相关54-55
  • 4.3.2 中学生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回归55
  • 4.4 学校适应的调节效效应55-56
  • 4.4.1 性别在支持利用度与自我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55
  • 4.4.2 经济在社会支持利用度和自我适应的关系中的调节效应55-56
  • 4.5 中学生学校适应的访谈研究56-57
  • 5 总结论57-60
  • 5.1 中学生学校适应是一个六因素模型57
  • 5.2 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57
  • 5.3 中学生学校适应的整体状况57
  • 5.4 初中和高中生在学校适应中的差异57
  • 5.5 中学生学校适应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57
  • 5.6 中学生学校适应在各个年级上的差异57-58
  • 5.7 中学生学校适应的经济差异58
  • 5.8 是否独生子女对中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58
  • 5.9 中学生学校适应在不同学校类型上的差异58
  • 5.10 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相关58
  • 5.11 中学生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58-59
  • 5.12 性别在支持利用度与自我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效应59
  • 5.13 经济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与自我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效应59
  • 5.14 中学生学校适应的访谈研究59-60
  • 6 创新与不足60-61
  • 6.1 创新之处60
  • 6.2 不足之处60-61
  • 参考文献61-66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6-67
  • 附录 B:半开放式问卷(学生版)67-68
  • 附录 C:中学生学校适应初测问卷68-70
  • 附录 D:中学生学校适应正式问卷70-71
  • 附录 E:个人信息调查表71-72
  • 附录 F: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72-74
  • 致谢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玮;肖琼;;西安地区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赵铭锡;学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5期

3 谭千保;;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4 王玉兵;;中学新生压力和适应状况的调查及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7年25期

5 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王丽芳;学生的适应不良与学校的教育指导[J];天津教育;1994年12期

7 李文道,邹泓,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3期

8 邹泓;屈智勇;叶苑;;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4期

9 曾琦,芦咏莉,邹泓,董奇,陈欣银;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2期

10 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清华;中小学生家庭环境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崔娜;初中生学校适应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81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881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5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