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教养压力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7-09-21 20:06
本文关键词:母亲教养压力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摘要】:抑郁情绪是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令人烦恼或不愉快的事件时做出的一些消极反应,是个体不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困难等消极情况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状态,同时,这也是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初中生抑郁的持续存在对个体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在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发展发育到了一个“狂风骤雨”的时期,父母在教养初中生的过程中,经常体会到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高教养压力的父母,尤其是作为初中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参与者的母亲可能会直接反应给初中生某些消极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初中生抑郁情绪的产生。同时,高教养压力的母亲可能会采用较为严厉或消极的教养方式,间接地加重初中生的抑郁情绪。然而,以往的关于教养压力的研究大都关注特殊儿童和青少年及其父母,很少有人关注正常儿童和青少年父母的教养压力。虽然国内外已有人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抑郁情绪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我们对父母教养压力、儿童抑郁情绪和父母教养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却知之甚少。本研究使用母亲教养压力问卷(PSI/SF)、母亲教养方式问卷(PBI)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 D)对845名初中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母亲教养压力和初中生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 本论文研究发现: (1)初中生抑郁在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初三年级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非独生子女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抑郁水平。 (2)母亲教养压力因初中生性别和是否独生有所不同。非独生子女母亲的育儿压力高于独生子女母亲;男生母亲在亲子互动失调和困难儿童方面的教养压力显著高于女生母亲,非独生子女母亲在亲子互动失调和困难儿童方面的教养压力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母亲。 (3)母亲教养方式因初中生的年级和是否独生有所不同。初一年级学生的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年级母亲,,独生子女的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母亲;独生子女的母亲对子女的鼓励自主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母亲。 (4)母亲教养压力与初中生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母亲关爱教养和母亲鼓励自主教养与初中生抑郁和母亲教养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母亲控制教养与初中生抑郁、母亲教养压力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母亲教养方式在母亲教养压力和初中生抑郁情绪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母亲教养压力可以通过影响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初中生的抑郁水平。
【关键词】:初中生 抑郁 母亲教养压力 母亲教养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8;G44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0-24
- 1 抑郁11-13
- 1.1 抑郁的界定11-12
- 1.2 初中生抑郁的特点12-13
- 2 初中生母亲教养压力13-15
- 2.1 初中生母亲教养压力的界定13
- 2.2 初中生母亲教养压力的特点13-15
- 3 母亲教养方式15-17
- 3.1 母亲教养方式的概念15-16
- 3.2 母亲教养方式的划分16-17
- 4 初中生抑郁与母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压力的关系17-21
- 4.1 初中生抑郁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17-19
- 4.2 初中生抑郁与母亲教养压力的关系19-20
- 4.3 母亲教养压力和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20-21
- 5 理论基础21-22
- 6 问题提出和研究假设22-24
- 6.1 问题提出22-23
- 6.2 研究假设23-24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24-26
- 1 研究对象24
- 2 研究工具24-25
- 2.1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 D)24
- 2.2 短式母亲教养压力问卷(PSI SF)24-25
- 2.3 母亲教养方式问卷(PBI M)25
- 3 数据收集与统记分析25-26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26-31
- 1 初中生抑郁、母亲教养压力、母亲教养方式的描述统计26-27
- 2 初中生抑郁与母亲教养压力、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27-31
- 2.1 母亲教养压力、母亲教养方式和初中生抑郁的相关关系27-28
- 2.2 母亲教养方式在母亲教养压力和初中生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28-31
- 第四部分 讨论31-37
- 1 初中生抑郁、母亲教养压力和母亲教养方式的特点31-34
- 2 初中生抑郁与母亲教养压力、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34-36
- 3 不足与展望36-37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37-39
- 1 研究结论37
- 2 教育建议37-39
- 参考文献39-45
- 附录45-47
- 致谢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美英;曹素贞;陈玉妹;;青少年抑郁障碍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探讨[J];重庆医学;2009年07期
2 陈世英;高耀;;七年级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5期
3 汪涛;王乃文;胡鸿群;冯正直;刘云波;;医科大学生抑郁情绪与自动思维、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 舒明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3期
5 郝金莲;陈素芬;贺彦丽;付智伟;张晓娟;郭琳;张慧颖;;学龄前儿童焦虑情绪与父母亲职压力的关联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年03期
6 王倩倩;刘丹;杜宇;;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大学生抑郁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9期
7 苏朝霞;康妍;李建明;;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5期
8 豆春霞;何庆欢;麦锦城;彭子文;金科;;抑郁青少年父母亲职压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8期
9 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10 耿岚;薛晴;池霞;贾佳;周颖;陈平;童梅玲;柯晓燕;陆祖宏;;6个月婴儿母亲育儿压力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896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89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