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小升初”家长择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10:20
本文关键词:昆明市“小升初”家长择校问题研究
【摘要】:居民的收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逐步的增加,由于社会现在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以及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们和许多孩子为了到更好的学校就读都想尽办法,他们的选择并不满足于按照就近入学政策分配的学校,所以在家长中的“择校热”也就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择校行为相当的普遍,也是中国目前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的热点问题。“赢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更让家长从小学升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表现出强烈的择校愿望,也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社会各界对于小学升初中阶段的家长择校行为讨论热切,各学界学者和专家们的观点和视角也有所不同。昆明市为了缓解热点初中“择校热”的旧疾和响应教育部的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要求,2015年正式施行小升初新政策。本文运用教育公平、教育选择与教育发展均衡关系等理论作为立足点、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全面剖析昆明市小升初家长择校现象,从家长择校现象背后的各类原因来进行分析讨论,同时综观家长择校现象带来的多方影响,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规范治理昆明市家长择校现象的可行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小升初 家长择校 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5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导论9-14
- 一、研究背景9-10
- (一) “小升初”阶段的择校现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热点问题9
- (二) 实现教育公平也是我国的宏观政策的要求9-10
- (三) 2014年昆明市正式出台了“小升初”的政策10
- 二、选题意义10-11
- (一) 理论意义11
- (二) 现实意义11
- 三、研究方法11-12
- (一) 文献分析法11
- (二) 比较研究法11-12
- (三) 访谈调查法12
- 四、研究思路12
- 五、创新点与难点12-14
- (一) 创新点12
- (二) 难点12-14
- 一、理论依据和概念界定14-18
-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14-15
- 1. 教育公平理论14
- 2. 教育选择理论14
- 3. 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14-15
- 4. 人力资本理论15
- (二) 相关概念15-18
- 1. 义务教育15-16
- 2. 择校16
- 3. 家长择校行为16-17
- 4. 就近入学17-18
- 二、文献述评18-25
- (一) 国外小学升初中择校研究18-20
- 1. 支持择校理论18-19
- 2. 反对择校理论19-20
- 3. 择校折中理论20
- (二) 国内小学升初中择校研究20-23
- 1. 择校原因的相关研究21-22
- 2. 择校的影响研究22-23
- (三) 研究述评23-25
- 三、昆明市“小升初”家长择校情况综合分析25-34
- (一) 我国择校情况概况25-26
- 1. 我国“小升初”择校政策25
- 2. 我国“小升初”择校手段25-26
- (二) 昆明市义务教育阶段现状概况26-27
- 1. 昆明市义务教育基本情况26
- 2. 昆明市“十二五”义务教育发展目标26-27
- (三) 昆明市“小升初”新政亮点27
- (四) 昆明市“小升初”家长择校现状27-29
- 1. 对于小升初择校行为昆明市家长的态度调查27-28
- 2. 家长对2015昆明市小升初新政态度的调查28
- 3. 昆明市家长为孩子选择的目标学校的调查28-29
- 4. 家长认为昆明市小升初严峻情况的调查29
- (五) 昆明市小升初家长择校现状分析29-34
- 1. 家长受教育程度与家长择校29-30
- 2. 家庭经济情况与择校30-31
- 3. 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家长择校31-32
- 4. 孩子参加辅导班与家长择校32-34
- 四、昆明市小升初的家长择校行为的原因及其影响34-43
- (一) 家长择校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34-36
- 1. 校际存在现实差距34
- 2. 社会竞争下的“文凭社会”压力34-35
- 3. 大众媒介的影响作用35-36
- 4. 同辈交往群体的参照作用36
- (二) 家长择校行为的内部驱动力原因36-38
- 1. 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36-37
- 2. 为孩子参与社会竞争准备的需要37-38
- 3. “面子”观念导致的从众心理38
- (三) 家长择校行为的特点38-39
- 1. 择校行为的普遍性38
- 2. 择校行为的复杂性38-39
- 3. 择校行为的主观性39
- (四) 家长择校行为产生的现实性影响39-43
- 1. 对家庭个体的影响39-40
- 2. 对社会系统的影响40-43
- 五、家长非理性择校行为的治理对策43-47
- (一) 从宏观制度上促进教育资源配置43-44
- 1. 改变教育投入的方向和结构43
- 2. 对不利群体实施教育补偿43-44
- (二) 缩小校际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44-45
- 1. 硬件上加强薄弱学校建设44
- 2. 实行教师轮岗来促进优秀师资流动共享44
- 3. 推动薄弱学校制度上建设44
- 4. 加大薄弱学校特色化建设44-45
- (三) 加强对新政的监督,规范新政招生行为45-46
- 1. 成立招生监督委员会45
- 2. 规范学校招生秩序45-46
- (四) 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减少家长盲目择校46-47
- 1. 政府构筑教育信息网络46
- 2. 学校主动构建家校关系46-47
- 六、总结47-49
- 附录一49-51
- 附录二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恒昌;西方教育选择理论与我国的中小学入学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2 占盛丽;“准市场”机制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择校改革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3 董辉;卢乃桂;;国外择校研究的前沿图景:现象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4 胡平;秦惠民;;择校意愿的心理机制——义务教育服务满意度模型与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5 窦卫霖;田丽;;从中美家长择校倾向的差异看教育改革路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6 张诗晗;毛丽;;谈就近入学政策下择校的可能性[J];成功(教育);2012年05期
7 黄学军;;选择与平等:利益分化时代教育改革的辩证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朱茹华;“就近入学”与教育公平[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9 陈天红;对“禁止择校”政策的现实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5年07期
10 江天桥;胡延庆;;试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选择权[J];教学与管理;2010年18期
,本文编号:910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910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