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习水平下高中生学习倦怠和归因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19:09
本文关键词:不同学习水平下高中生学习倦怠和归因方式研究
【摘要】: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最特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是人心理、生理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本研究是探讨不同学习水平下高中生学习倦怠和归因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内对学习倦怠、归因方式之间的研究,更加深入探讨它们之间联系,这对高中生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并且对高中生乐于学习、有效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使其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能更好的投入。研究选取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128名高中生,按照成绩取前27%为学优生,后27%为学困生,其余成绩为中等生,以《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中学业倦怠和归因方式进行分析,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得出如下结论:1.高中生学习倦怠以及各个维度在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比较表现为:性别方面,高中生学习倦怠以及各个维度不存在差异性,高中生学习倦怠以及各个维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表现为生理耗竭这一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发现独生子女高中生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高中生,在分组情况下,学优生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以及各个维度水平都低于学困生学习倦怠水平以及各个维度的水平。2.在归因方式中,高中生将学业成功倾向归于稳定的因素,而较少归结于不稳定的因素;相对于学业失败,高中生倾向多归于不稳定的因素,较言之,少数归于稳定的因素;在性别方面,男性高中生的学业失败情景的归因中内部因素要高于女性高中生;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男女高中生存在显著差异。学优生、学困生在学业成败归因方式存在差异,学优生将成功归结于稳定因素,将失败归结于不稳定因素,而学困生则相反。3.高中生学习倦怠和学业成功归因中,运气、他人帮助和心境这三个因素对学习倦怠是负向影响、而学习倦怠和学业失败归因中,能力对学习倦怠是负向影响。在分组情况下,学优生和学困生存在显著差异。4.学优生存在低水平学习倦怠,学业成功因素归于稳定因素,比如:能力,持久努力等,而学困生存在高水平学习倦怠,学业失败因素归于不稳定因素,比如:他人帮助,运气等。
【关键词】:学优生 学困生 成绩 学习倦怠 归因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文献综述8-16
- 1.1 学习倦怠8-9
- 1.1.1 学习倦怠的概念8-9
- 1.2 学习倦怠主要症状表现9-12
- 1.2.1 学习倦怠的结构与测量9-11
- 1.2.2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11-12
- 1.3 归因方式12-15
- 1.3.1 归因的概述12-14
- 1.3.2 归因方式相关研究14-15
- 1.4 学习倦怠、学业成绩和归因方式相关研究15-16
- 1.4.1 学业成绩和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15
- 1.4.2 学习倦怠和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15-16
- 2 问题提出16-17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16
- 2.2 研究假设16-17
- 3 研究方法17-18
- 3.1 被试选择17
- 3.2 工具选择17-18
- 3.3 研究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18
- 4 研究分析概述18-29
- 4.1 高中生学习倦怠分析18-21
- 4.1.1 高中生学习倦怠总体分析18-20
- 4.1.2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人.学变量差异20-21
- 4.2 高中生学业归因特点21-23
- 4.2.1 高中生学业归因方式的一般特点21
- 4.2.2 高中生学业成败归因在人.学变量上的差异21-23
- 4.3 高中学学习倦怠与学习归因方式的关系23-26
- 4.3.1 高中生学习倦怠与学业成功归因方式的相关分析23-24
- 4.3.2 高中生学习倦怠与学业失败归因方式的相关分析24-25
- 4.3.3 学习倦怠对高中生归因方式的回归分析25-26
- 4.4 不同学习水平下,学习倦怠和归因方式特点分析26-29
- 5 分析与讨论29-33
- 5.1 高中生学习倦怠特点分析29
- 5.2 高中生学习倦怠在人.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29-30
- 5.3 高中生学习倦怠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性分析30
- 5.4 高中生学业归因方式的分析30-31
- 5.4.1 高中生学业成败的归因特点的分析30-31
- 5.4.2 高中生学业成败归因在人.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31
- 5.4.3 高中生学习倦怠与学业归因的关系分析31
- 5.5 学优生、学困生学习倦怠的归因方式的关系分析31-33
- 5.5.1 学优生、学困生在学习倦怠以及各个维度上差异分析31-32
- 5.5.2 学优生、学困生归因方式以及各个维度上差异分析32
- 5.5.3 学优生、学困生学习倦怠在归因方式以及各个维度差 异性分析32-33
- 6 结论33
- 7 建议33-34
- 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34-35
- 参考文献35-37
- 致谢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建红;陈红香;晏赛君;;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吕纪增,乔建华;中学生对学习成败归因的差异[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杜宇;孙丽丽;;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6期
4 韩仁生;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J];齐鲁学刊;1994年05期
5 李永鑫,吴明证;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6 吴艳;戴晓阳;张锦;;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祝婧媛;中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19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919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