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90后”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人格特征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12:30

  本文关键词:“90后”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人格特征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90后 人格特征 专业承诺 归因方式


【摘要】:研究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采用《艾森克简式人格问卷(EPQ-RSC)》、《多维一多向归因量表(MMCS)》、《大学生专业承诺问卷》进行调查,探讨了“90后”大学生在人格特征、归因方式和专业承诺的现状,及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和专业在这三个变量上的差异,同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表明了人格特征和归因方式对“90后”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是否产生影响。获得以下结论:1.无论是对学业成就还是人际关系进行归因,“90后”大学生都倾向于内归因;胆汁质、多血质和粘液质为“90后”大学生的主要气质类型特征表现,呈现正态分布;“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独特的群体,总体的专业承诺水平较高,其中,规范承诺的水平最高,理想承诺水平最低。2.“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和掩饰性均与归因方式呈显著负相关,并能有效预测内归因。人格特质中的情绪的稳定性与归因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并能有效预测外归因。3.“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与规范承诺呈显著负相关;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性与情感承诺呈显著正相关。4.“90后”大学生归因方式中的内归因与专业承诺四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5.“90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在归因方式与专业承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在人格特质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对于专业承诺的影响作用下降。
【关键词】:90后 人格特征 专业承诺 归因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9-19
  • 1.1 归因方式9-12
  • 1.1.1 归因方式概念9
  • 1.1.2 归因理论9-11
  • 1.1.3 归因方式理论11-12
  • 1.2.人格特征12-14
  • 1.2.1 人格的概念12
  • 1.2.2 人格的特质理论12-14
  • 1.2.3 人格特质的测量方法14
  • 1.3 专业承诺14-15
  • 1.3.1 专业承诺的概念14-15
  • 1.3.2 专业承诺的测量15
  • 1.4 “90后”大学生15-16
  • 1.4.1 “90后”大学生群体的界定15
  • 1.4.2 “90后”大学生的特点研究15-16
  • 1.5 研究现状分析16-19
  • 1.5.1 归因方式的研究现状16
  • 1.5.2 人格特质的研究现状16-17
  • 1.5.3 专业承诺的研究现状17
  • 1.5.4 归因方式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现状17
  • 1.5.5 归因方式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现状17
  • 1.5.6 人格特质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现状17-18
  • 1.5.7 归因方式、人格特质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现状18-19
  • 第二章 问题提出19-21
  • 2.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19
  • 2.2 研究的现实意义19-21
  • 第三章 “90后”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人格特质和专业承诺的现状研究21-32
  • 3.1 研究目的21
  • 3.2 研究方法和对象21-22
  • 3.3 研究工具22-23
  • 3.3.1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 (MMCS)22
  • 3.3.2 艾森克简式人格问卷 (EPQ-RSC)22
  • 3.3.3 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22-23
  • 3.4 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23
  • 3.5 研究结果23-32
  • 3.5.1 “90后”大学生归因方式现状23-27
  • 3.5.2 “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现状27-29
  • 3.5.3 “90后”大学生专业承诺现状29-32
  • 第四章 “90后”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人格特质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32-39
  • 4.1 研究目的32
  • 4.2 研究方法32
  • 4.3 研究结果32-39
  • 4.3.1 “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32-33
  • 4.3.2 “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33-34
  • 4.3.3 “90后”大学生归因方式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34-36
  • 4.3.4 “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在归因方式与专业承诺的中介作用研究36-39
  • 第五章 综合分析与讨论39-42
  • 5.1 归因方式、人格特质和专业承诺现状分析与讨论39-40
  • 5.1.1 “90后”大学生的归因方式的总体特点39
  • 5.1.2 “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总体特点39
  • 5.1.3 “90后”大学生专业承诺总体特点39-40
  • 5.2 “90后”大学生归因方式、人格特质和专业承诺现状关系分析与讨论40-42
  • 5.2.1 “90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归因方式关系分析与讨论40
  • 5.2.2 “90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专业承诺关系分析与讨论40-41
  • 5.2.3 “90后”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专业承诺关系分析与讨论41
  • 5.2.4 “90后”大学生人格特征在归因方式与专业承诺的中介作用分析与讨论41-42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42-44
  • 6.1 研究的结论42
  • 6.2 研究的不足42-44
  • 第七章 提高“90后”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建议44-46
  • 7.1 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正确的文化导向44
  • 7.2 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44
  • 7.3 学校提供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各个专业44-46
  • 参考文献46-50
  • 附录50-57
  • 致谢57-58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竞艳;;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黄微;周玉华;;“差异教学法”在金工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王登峰,崔红;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安芹;中国文化下外向性的基本内涵与量表的编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普静,李林英;理工科大学生人格特征与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尹向阳;盛峰;;山东省大学生男子篮球运动员EPQ调查与分析[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刘海涛;郑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2期

8 苏娟娟;;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对人格特质的影响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9 王井云;;童年期虐待经历对特质焦虑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10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登峰;崔红;朱荣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测量的是什么[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唐芳;朱燕波;;基于505例大学生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人格心理特征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与体质辨识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初玉霞;任务特点、认知风格对情绪与创造表现关系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3 潘伟颖;房地产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相关因素和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晓萍;婚前辅导及其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云波;青年军人心理应激及其管理干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6 姚文;虹口区交通事故流行状况、疾病负担及驾驶员人格倾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寸晓刚;中国人职业个性测量工具(CVPS)的建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敖小兰;中国局处级干部领导能力及有关特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皮永华;组织公正与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报复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萍;医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左连跃;工科院校文科生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玲;影响不孕不育患者生活质量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的研究[D];潍坊医学院;2009年

4 张慧媛;失眠症中医证候与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高U,

本文编号:982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982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2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