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一项追踪研究
本文关键词:初三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一项追踪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学生初一时的心理弹性和情绪行为问题对学生初三时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和情绪行为问题在心理弹性与睡眠问题之间的跨时间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心理弹性量表、长处和困难量表对某地级市两所中学学生进行3次追踪测量,测量的时间点和内容分别为:第一次在2011年4月(初一),测量内容有人口学变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心理弹性量表、长处和困难量表;第二次在2012年5月(初二),没有测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第三次在2012年11月(初三),测量内容和基线相同。结果:学生初一时的心理弹性可以负向预测初三睡眠问题,初一时的情绪行为问题可以正向预测初三时的睡眠问题,情绪行为问题在心理弹性和睡眠问题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这种中介作用具有跨时间性,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8.55%。结论:在风险环境下,低心理弹性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行为问题,伴随情绪行为问题的增加和加重,学生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键词】: 睡眠问题 心理弹性 情绪行为问题 追踪研究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AXLX008)
【分类号】:G444
【正文快照】: 国内有报道指出在9岁~16岁的青少年中,60.8%的青少年存在睡眠障碍,37%的青少年每晚只有4~6小时的睡眠,比正常要求的八、九个小时要少很多;除睡眠时间不足外,青少年的睡眠质量也存在很大问题,32.5%的青少年反应晚上入睡很难[1]。初中生在面对初三学年这个风险环境时,会出现更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年10期
2 叶艳;杜广华;范方;李灵艳;韩庆国;陈世键;李权超;;青年军人与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寒;;流动儿童面临的社会威胁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年14期
2 邹荣;陈旭;雷鹏;彭丽娟;;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元刻板印象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 雷鹏;瞿斌;陈旭;彭丽娟;邹荣;;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学校态度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3期
4 叶一舵;熊猛;;团体归属感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应湘;郭绵玲;白景瑞;王少华;;不同社会情境下外来工子弟与留守儿童内隐心理弹性的比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年04期
6 马德森;;班级环境对肥胖大学生体育课歧视知觉的影响:成就动机的调节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9期
7 逯嘉;刘琴;李恒径;代容;郭雪;黄轲;张帆;汪洋;;中国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其特征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2期
8 应湘;白景瑞;郭绵玲;方佳燕;;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积极情绪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李丹;徐鑫锫;官泰然;崔丽莹;;家庭环境与儿童的心理适应:关系与应对[J];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10 阮鲁君;孙宁海;;流动儿童拒绝敏感性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1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广海;我国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特点、影响因素及行为干预[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黄敏红;群体关系结构特征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城市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蒙;回迁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4 孙宗敏;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白景瑞;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的结构与机制[D];广州大学;2011年
6 邹荣;流动和城市儿童元刻板印象的特点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年
7 董蔚楠;流动儿童群体偏好的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肖敏敏;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情绪体验与社会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秦建;流动儿童家校处境、社会认同对自尊与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王忱诚;安徽省某市青少年学生对肥胖态度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4亿人[J];党政干部文摘;2008年01期
2 李荔;社会歧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无形屏障[J];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05期
3 单桂秋;温颖;赵久波;李秋生;金少德;;海训官兵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的关系[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4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5 张秋凌,屈志勇,邹泓;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对北京、深圳、绍兴、咸阳四城市的访谈报告[J];青年研究;2003年09期
6 赵娟;流动儿童少年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多次转学经历的个案研究[J];青年研究;2005年10期
7 袁亚愚;对近年来歧视进城务工农民现象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6期
8 任云霞;;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的研究[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孙晓军;周宗奎;;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10 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滨;罗伟;;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王小景;;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许书萍;张梦竹;;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5 常保瑞;方建东;;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年01期
6 陈献忠;宋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5期
7 吴世韫;严燕;;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8 陶丽娜;;心理弹性共有观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9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王宏;;论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弹性[J];黑河学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书萍;徐光兴;;心理弹性研究的科学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燕平;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彭李;李敏;;不同心理弹性个体对情绪图片刺激的认知偏向[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佳佳;李敏;;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大学生自主神经反应特点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茹;;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设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训练[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莎;唐立;;应激情景下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滕秀杰;崔丽霞;;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鲍军超;;体育参与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9 董昒;耿文秀;;团体音乐治疗对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叶艳;范方;;心理弹性研究中变量定向与个体定向的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华勤;“心理弹性”利健康[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2 记者 舒薇 实习生 江文龙;80、90后需补心理弹性课[N];长沙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清俐;心理弹性研究关注人类发展“正能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栾吟之;发展孩子的“心理弹性”[N];解放日报;201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义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爱华;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苏;中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蔚然;中国成人的心理弹性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陶丽娜;高中生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素青;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良成;大学生感恩、心理弹性、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蔷;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林玉香;农村中职生心理弹性、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9 熊峗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翠翠;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99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999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