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成都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压力、应付方式、抑郁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中选取成都市3所普通高校大学生展开了实证研究,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7份。研究主要采用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应付方式问卷、Beck抑郁问卷分别对大学生压力、应付方式与抑郁进行测量,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加以处理分析,并结合访谈法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生在压力、应付方式与抑郁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中提出一个概念:本研究中不考虑对可以确诊为抑郁症的个体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处理,即本研究中所指的“抑郁”,是指不具备诊断学意义上的一种异常的情绪状态,个体通过有效地自我调整、心理疏导或者心理干预就可以进行调节。 研究结果显示: 1.大学生压力、应付方式以及抑郁存在显著的群体性差异。 2.抑郁程度与压力各维度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相关。就整体而言,检出无抑郁或者轻度抑郁的大学生,其在压力各维度的得分基本上显著低于检出中度抑郁以及重度抑郁的大学生。 3.积极的应付方式,例如“解决问题”、“求助”,与抑郁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消极的应付方式,例如“退避”、“自责”,与抑郁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4.挫折压力、恋爱压力、人际压力、学业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等6种压力源以及解决问题、自责以及退避等3种应付方式对大学生抑郁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5.由路径图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对其抑郁的影响的路径中,有4条显著路径。其中,个体自身压力感、社会压力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是直接的,产生直接效应;消极应付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是直接的,产生直接效应;个体自身压力感、社会压力感以积极应付方式为中介变量对大学生抑郁产生间接效应,个体自身压力感、社会压力感以消极应付方式为中介变量对大学生抑郁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压力 应付方式 抑郁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9-19
- 1. 关于压力的研究9-12
- 1.1 压力的涵义9-10
- 1.2 大学生压力源的相关研究10-11
- 1.3 压力测量的研究11-12
- 2. 关于应付方式的研究12-13
- 2.1 应付的涵义12
- 2.2 应付方式的测量12-13
- 3. 关于抑郁的研究13-17
- 3.1 抑郁的涵义13
- 3.2 抑郁的相关理论13-16
- 3.3 抑郁的测量16-17
- 4. 关于压力、应付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的研究17-19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19-21
- 1. 问题的提出19
- 2. 研究目标19
- 3. 研究假设19-20
- 4. 研究意义20-21
-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21-23
- 1. 研究对象21
- 2. 研究工具21-22
- 3. 数据处理22-23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23-42
- 1. 大学生压力、应付方式与抑郁的特点23-33
- 1.1 大学生压力的群体性差异分析23-28
- 1.2 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群体性差异分析28-31
- 1.3 大学生抑郁的群体性差异分析31-33
- 2. 大学生压力、应付方式与抑郁的差异性分析33-42
- 2.1 大学生压力与抑郁的差异性分析33-35
- 2.2 大学生应付方式与抑郁的差异性分析35-36
- 2.3 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36-39
- 2.4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对抑郁的综合影响路径分析39-42
-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42-53
- 1. 大学生压力、应付方式、抑郁的现状分析42-46
- 1.1 大学生压力整体情况分析42-43
- 1.2 大学生应付方式整体情况分析43-44
- 1.3 大学生抑郁总体情况分析44-46
- 2. 大学生压力、应付方式与抑郁的关系讨论46-49
- 2.1 大学生压力与抑郁的相关讨论46-48
- 2.2 大学生应付方式与抑郁的相关讨论48-49
- 3. 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的分析讨论49-53
- 第六部分 结论53-54
- 第七部分 本研究的不足54-55
- 参考文献55-59
- 附录59-67
- 致谢67-69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2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吴锐;大学生压力问题与辅导员的工作对策[J];滁州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4 王小运;邓莎莎;;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探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年04期
5 齐平,吴金昌;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11期
6 周少贤;;当代大学生的压力状况及其应对策略[J];心理研究;2009年01期
7 王雪莲,王绪朗;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概观[J];青年探索;2005年02期
8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年06期
9 赵广平;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山东电大学报;2005年02期
10 林梅,余红,杜宁;大学生压力感与焦虑及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杨丽;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尧菊;大学生抑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李毅;女大学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压力应付的相关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李亚员;认知图式、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秀梅;初中生抑郁情绪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腰秀平;大学生恋爱压力测量工具及其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王莉;师范大学生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仁辉;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恒;大学生、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08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00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