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特点的访谈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特点的访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学生 意向性自我调节 评价方案 质化 访谈
【摘要】:意向性自我调节对于个人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Gestsdottir(2008)认为,意向性自我调节是指个体以增强个体功能或优化自我发展为目标,积极地将个人发展目标与环境中的要求和资源相结合相协调的一系列行动过程。意向性自我调节有三大理论基础:SOC理论、毕生控制理论和同化顺应双过程模型。国内现有意向性自我调节研究大多都是修订国外SOC问卷,采用量化的方法了解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青少年,按学龄来说主要是对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研究,很少有专门针对高职生意向性发展特点开展的研究。 本研究对106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学习方面、未来职业发展方面和自我完善三个领域进行。这些访谈问题中,每一领域关于意向性自我调节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的问题分别是4、5、1个,共计10个问题。对于每个访谈对象,访谈时间大约30分钟。 访谈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在学业领域,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业目标有5种:课程学习目标、课本知识实践目标、课外知识学习目标、证书考取目标、提升学历目标;在未来职业发展领域,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有4种:从事专业对口行业、从事专业不对口行业、自主创业、先入职后创业;在自我完善领域,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完善目标有6种:提高外倾性、扩充知识面和提升思维品质、完善工作和生活态度、提升人际交往技能、增强意志品质、提升外在形象。 第二个特点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领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可以从5个角度去识别:目标明确性、动机内化程度、计划具体性和丰富性、计划实施程度和主动性、目标进取性;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领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可以从3个角度去识别:目标明确性、计划具体性和丰富性、计划实施程度和主动性;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完善领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可以从3个角度去识别:目标明确性、计划具体性和丰富性、计划实施程度和主动性。 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讨论了高职院校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特点,并提出下一步研究设想,即经过3名评价员从多个评价角度对106份访谈记录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评价,制定出一套基于访谈的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质化的意向性自我调节评价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意向性自我调节 评价方案 质化 访谈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20
- 1.1 意向性自我调节概念的理解9-11
- 1.2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理论基础11-14
- 1.2.1 SOC 理论11-13
- 1.2.2 毕生控制理论13
- 1.2.3 同化顺应双过程模型13-14
- 1.3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测量14-15
- 1.4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研究综述15-17
- 1.4.1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人口统计学分析15
- 1.4.2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访谈研究15-16
- 1.4.3 生活管理策略研究16
- 1.4.4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16-17
- 1.5 质化研究特征17-18
- 1.6 问题提出18-20
- 1.6.1 研究问题及意义18-19
- 1.6.2 以往研究不足及本研究创新点19-20
- 2 研究方法与过程20-22
- 2.1 研究目的20
- 2.2 研究方法20-22
- 2.2.1 访谈对象20
- 2.2.2 访谈提纲20-21
- 2.2.3 研究过程21-22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2-42
- 3.1 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领域意向性自我调节特点22-29
- 3.2 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领域意向性自我调节特点29-35
- 3.3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完善领域意向性自我调节特点35-42
- 4 讨论42-51
- 4.1 高职院校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目的性的特点42
- 4.2 高职院校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计划性的特点42
- 4.3 高职院校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主动性的特点42-43
- 4.4 对访谈结果评分编码的建议43-51
- 5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4
- 附录1:访谈提问清单54-56
- 附录2:访谈问题及记录56-59
- 后记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柱;;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略论[J];飞天;2011年16期
2 刘静;;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1年08期
3 刘媛;刘淑艳;陈艳超;;探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09期
4 覃文;;浅议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学生工作的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5 张建平;;高职院校学生档案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建议[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6 王召会;张文彩;薛居英;;高职院校学生受挫心理及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3期
7 曾剑冰;;健美操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胡慧婷;;基于英语教学中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J];华章;2011年14期
9 徐徐;;高职院校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养成的困惑与模式探索——以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为例[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10 王珍;;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词汇记忆方法[J];科技资讯;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君;;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文娟;;1148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认知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琼;;高职院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吴学勇;张国庆;;广东高职院校学生BMI指数分布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黄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咨询模式的设计与实践[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革初探[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胡飞飞;郑晓边;;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红;;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研究[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杨俊明;;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A];农业教育与农村改革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徐见环;梁云裕;;学生行为习惯与自我调节的心理模式[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防范系 朱明;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N];周口日报;2009年
2 阮庆全;年终总结下的自我调节[N];广东建设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喻京英;租房者应学会自我调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方艳红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高职院校学生接受行业文化教育之我见[N];安徽经济报;2011年
5 记者 岳德亮;专家提醒:“情绪中暑”需及时自我调节[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本报记者 徐占升;高职院校学生陈相德获得国家专利[N];福建日报;2010年
7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秋慧;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角色四定位[N];铜陵有色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敏;三大心理问题困扰高职院校学生[N];宁波日报;2010年
9 沙昊;手脚凉可自我调节[N];保健时报;2003年
10 金玉松;自我调节度“苦夏”[N];大众卫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拥军;自我控制损耗对运动员操作表现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2 洪彩真;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徐胜;智力障碍青少年自我决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晓玲;大学生自我透视的时间距离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彭志武;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方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江永众;服务员工组织承诺、工作满意与服务质量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8 俞容龄;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多重话语[D];南开大学;2009年
9 付桂芳;自我调节学习结构模型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王元;3-5岁儿童自我调节各成分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艳兵;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林伟能;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林树梓;高职院校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春生;高职院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教学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徐红梅;科学发展观与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曾昭伟;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立业创业能力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邵长胜;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燕;合作学习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静;网络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何焘;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反拨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53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05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