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行为、学校归属感、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05:46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学校归属感、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摘要】:互联网的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件,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人群。网络对青少年群体中的大学生,影响更为深远。且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学校归属感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大学时代甚至一生都很重要。因此本研究在对昆明的几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不同网络行为,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严格按科学研究程序,对研究目标进行分析,并通过书面问卷和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77份。经过统计分析,获得如下实证结果: (1)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不明显,大多数学生对网络功能的使用为非单一型;网络介入程度三种程度均有,中度使用者居多。 (2)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总体水平尚可,但安全感、责任感、个人地位认可维度得分较低。 (3)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总体水平高于现实人际关系总体水平,两者间相关显著且网络人际关系可以很好的预测现实人际关系。 (4)当网络介入程度不同时,学校归属感对现实人际关系和网络人际关系均有预测作用,且责任感是很重要的维度。 (5)大学生网络介入程度在本研究中的所有人口学变量上均差异显著;学校归属感存在年级差异,大一、大四好于大二、大三;大学生的网络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均存在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城市好于农村;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还存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独生子女好于非独生子女。
【关键词】:网络行为 学校归属感 人际关系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C91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第一章 绪论7-9
- 1.1 问题提出7-8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8-9
- 1.2.1 理论意义8
- 1.2.2 现实意义8-9
- 1.2.3 研究目的9
- 第二章 文献综述9-20
- 2.1 网络行为研究综述9-14
- 2.1.1 网络行为概念的界定9-10
- 2.1.2 网络行为激发的“需要-满足”理论10-11
- 2.1.3 网络行为偏好11-12
- 2.1.3.1 对网络行为偏好的界定11-12
- 2.1.3.2 网络行为偏好的划分12
- 2.1.3.3 目前关于网络行为偏好的相关研究12
- 2.1.4 网络行为的研究方法12-13
- 2.1.5 网络行为与社会化变量的关系研究13-14
- 2.2 学校归属感研究综述14-16
- 2.2.1 归属感涵义14
- 2.2.2 学校归属感的界定14-15
- 2.2.2.1 国外对学校归属感的定义14
- 2.2.2.2 国内对学校归属感的定义14-15
- 2.2.3 学校归属感的研究现状15-16
- 2.2.4 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16
- 2.3 人际关系16-20
- 2.3.1 人际关系的界定16-17
- 2.3.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界定17
- 2.3.3 网络人际关系17-18
- 2.3.4 人际关系的理论18-19
- 2.3.4.1 西方人际关系理论18
- 2.3.4.2 国内人际关系理论18-19
- 2.3.5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及特点19
- 2.3.6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19-20
- 第三章 研究过程20-24
- 3.1 研究目的20
- 3.2 研究假设20
- 3.3 研究对象20-21
- 3.4 研究工具21-22
- 3.5 研究方法22
- 3.5.1 文献研究法22
- 3.5.2 问卷法22
- 3.6 数据统计分析22-24
- 3.6.1 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验22-24
- 第四章 研究结果24-41
- 4.1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状况24-28
- 4.1.1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总体特征24
- 4.1.2 各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24-28
- 4.2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状况28-32
- 4.2.1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总体特征28
- 4.2.2 各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28-32
- 4.3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32-37
- 4.3.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特征32
- 4.3.2 各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32-37
- 4.4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学校归属感、现实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37-38
- 4.4.1 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和网络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37
- 4.4.2 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现实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37
- 4.4.3 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网络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37-38
- 4.4.4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偏好与现实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38
- 4.5 大学生网络行为、学校归属感对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38-40
- 4.5.1 不同网络介入程度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回归38-39
- 4.5.2 不同网络介入程度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网络人际关系的回归39-40
- 4.6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40-41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41-46
- 5.1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总体状况和特点41-42
- 5.1.1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的特点41-42
- 5.1.2 大学生网络介入程度的特点42
- 5.2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总体状况和特点42
- 5.3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和特点42-43
- 5.3.1 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和特点42-43
- 5.3.2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和特点43
- 5.4 大学生网络行为在各人口学变量差异的原因分析43-44
- 5.4.1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在各人口学变量差异的原因分析43-44
- 5.4.2 大学生网络介入程度在各人口学变量差异的原因分析44
- 5.5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在各人口学变量差异的原因分析44
- 5.6 大学生现实人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在各人口学变量差异的原因分析44-45
- 5.7 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与网络人际关系的关系讨论45
- 5.8 大学生网络行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讨论45-46
- 第六章 总结论46-47
- 6.1 总结论46
- 6.2 建议与对策46-47
- 6.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47
- 参考文献47-50
- 附录50-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53-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s
本文编号:1053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05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