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污名对大学生心理求助影响的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心理障碍污名对大学生心理求助影响的机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在高等教育逐渐实现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显著。但调查研究显示,该群体寻求专业心理求助率并不高。在以往各研究者对求助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污名是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鉴于此,本研究将系统的探讨污名因素对专业心理求助这一行为决策的影响,即探讨污名,责任推断以及与此有关的羞愧对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的影响作用,并最终采用结构方程等统计方法建构一个求助模型,来拓宽当前有关求助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心理求助率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情境法,该语言情境包含了各研究所需检测的各个因子,在情境的背后附有需要被试进行等级评定的题目,被试根据情境,完全将自身融入情境后,对题目进行等级评定,对评定后的数据采用SPSS和amos建模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最终的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污名影响求助机制的四条路径:一是污名直接对求助的影响,即污名→心理求助;二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间接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责任推断→心理求助;三是污名通过羞愧间接地对求助产生影响,即即污名→羞愧→心理求助;四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的共同作用最求助产生影响; 其次,个体在求助源的选择倾向上,当问及被试自身的心理问题时,其选择求助倾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向朋友和同学求助,接下来依次为向心理老师求助、根本不求助、向班主任求助和尝试以别人的名义求助。 最后,污名对求助倾向的直接负面影响效应最大;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两因子对求助产生的间接负面效应大于污名分别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因子对求助倾向产生的负面间接效应;污名对责任推断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大于污名对羞愧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
【关键词】:心理障碍污名 责任推断 羞愧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1 绪论9-22
- 1.1 污名的性质9-12
- 1.1.1 污名的涵义9
- 1.1.2 污名的理论9-10
- 1.1.3 污名的国内外研究10-12
- 1.2 心理求助的性质12-17
- 1.2.1 心理求助的过程12-14
- 1.2.2 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14-17
- 1.3 羞愧的理论17-19
- 1.3.1 认知归因理论17-18
- 1.3.2 机能主义观点18-19
- 1.3.3 依恋理论/对象关系理论19
- 1.3.4 羞愧“信号”理论19
- 1.4 国内外污名与求助的关系研究19-21
-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21
- 1.6 研究意义21-22
- 2 研究一:污名,责任承担对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影响22-29
- 2.1 问题的提出22
- 2.2 研究目的22-23
- 2.3 研究预期23
- 2.4 研究材料的编制23
- 2.5 研究对象23-24
- 2.6 研究程序24
- 2.7 研究结果分析24-27
- 2.7.1 污名、责任推断与心理求助的相关24-25
- 2.7.2 污名体验,责任推断与求助的路径分析25-27
- 2.8 讨论27-28
- 2.9 结论28-29
- 3 研究二:污名,,羞愧对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影响29-35
- 3.1 问题的提出29-30
- 3.2 研究目的30
- 3.3 研究预期30
- 3.4 实验材料的编制30
- 3.5 研究对象30-31
- 3.6 研究程序31-34
- 3.6.1 施测31
- 3.6.2 研究结果分析31-34
- 3.7 讨论34-35
- 3.8 结论35
- 4. 研究三污名、责任推断、羞愧与心理求助关系模型的研究35-46
- 4.1 研究目的35-36
- 4.2 研究被试36
- 4.3 研究工具36
- 4.4 研究程序36-37
- 4.5 结果37-46
- 4.5.1 污名、责任推断、羞愧和求助倾向关系的相关分析37-38
- 4.5.2 污名、责任推断、羞愧和求助倾向关系的模型建构与检验38-44
- 4.5.3 求助源的选择44-45
- 4.5.4 讨论45-46
- 5. 总结论46-47
- 5.146-47
- 5.247
- 5.347
- 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47-48
- 参考文献48-54
- 附录 A54-55
- 附录 B55-56
- 附录 C56-58
- 在学研究成果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卿,刘华山;人际责任推断与行为应对策略的归因分析[J];心理学报;2003年02期
2 张爱卿,刘华山;责任、情感及帮助行为的归因结构模型[J];心理学报;2003年04期
3 陈忠;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及其心理求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余晓敏,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6期
5 王亮;;当代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实证调查——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年02期
6 李强;浅析当代中国人心理求助行为的主要误区[J];社会;2004年07期
7 夏勉;江光荣;;个人责任归因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2期
8 文美荣;;当前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10期
9 张爱卿,刘华山;人际责任归因与助人意愿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4期
10 徐丽君;;中学生心理求助意愿问卷的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研究及其理论模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纪玲玲;刘邦惠;;服刑人员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综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尹靓;;大学生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对专业性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胡三Z
本文编号:1103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0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