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1912-1927)
发布时间:2017-10-29 15:22
本文关键词: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1912-1927)
【摘要】: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突出表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方式的冲突,以至于出现众多的社会问题,诸如未成人网络犯罪、青少年就业困难等,这些都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社会教育。 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迅速,无论是“开民智”、“除文盲”、“唤醒社会”,还是“增强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都卓有成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封闭的教育体制逐渐被开放的、多元的教育体系所取代,终身教育、教育社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应该坚持多样化发展方向,引导政府、学校、社会介入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采用“专家参与模式”与“政府介入”相结合的原则,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根本目标,建立青少年社会教育长效评估机制,重视社会教育理论研究,重视社会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组建一批优秀的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以社会教育机构为载体,打造青少年社会教育品牌项目,从而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体系。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检索法、历史梳理法、比较研究法。全文共分为七大部分: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了该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以及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从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嬗变过程出发,分析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确立与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三章主要从社会教育行政管理、社会教育经费管理、社会教育人员管理以及社会教育法律、法规四个层面探寻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行政在探索中逐渐完善的过程。 第四章主要从欧美和日本青少年社会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媒介及影响作用出发,挖掘出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深层原因。 第五章主要从民国教育家群体关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作用论述出发,挖掘出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思想嬗变的过程。 第六章详细阐述了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五彩斑斓”的状况。 第七章试图总结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经验及对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民国初期 青少年 社会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5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第一章 引言8-16
- 一、问题的提出8
- 二、研究的意义8-9
- (一) 理论意义8-9
- (二) 实践意义9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9-12
- (一) 青少年9-10
- (二) 教育10-11
- (三) 社会教育11
- (四) 青少年社会教育11-12
- 四、文献综述12-14
- (一) 民国时期涉及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著作综述12
- (二) 1949年以来关于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研究资料综述12-14
- 五、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14-16
- 第二章 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确立与发展16-21
- 一、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确立(1912-1918)16-18
- (一) "社会教育司":行政上执掌青少年社会教育16
- (二) 大力推行青少年通俗教育16-17
- (三) 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逐渐发展17-18
- 二、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发展(1919-1927)18-21
- (一) 平民教育:从"城市青年"到"乡村青年"18-19
- (二) 大学开始兼办青少年社会教育19-21
- 第三章 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行政21-24
- 一、青少年社会教育行政管理21
- 二、青少年社会教育经费管理21-22
- 三、青少年社会教育人员管理22-23
- 四、青少年社会教育法规管理23-24
- 第四章 民国初期国外青少年社会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24-30
- 一、欧美青少年社会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24-26
- (一) 《教育杂志》与欧美青少年社会教育思想的传播24-25
- (二) 《中华教育界》与欧美青少年社会教育思想的传播25-26
- 二、日本青少年社会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26-30
- (一) 《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的编译与影响27-29
- (二) 《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的编译与影响29-30
- 第五章 民国初期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思想30-36
- 一、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作用30-33
- (一) "开民智"、"除文盲"、"作新民"30-31
- (二) "扩充学校教育"31-32
- (三) "改良社会"32-33
- 二、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容33-36
- (一) "简易识字教育"33-34
- (二) "道德教育"与"常识教育"34-36
- 第六章 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36-44
- 一、学校式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36-39
- (一) 半日学校36
- (二) 露天学校36-37
- (三) 补习学校37-38
- (四) 简易识字学校38
- (五) 盲哑、聋哑教育学院38-39
- (六) 夏令健康营39
- 二、公共式青少年社会教育设施39-40
- (一) 通俗教育馆39-40
- (二) 通俗图书馆40
- (三) 博物馆40
- 三、团体式青少年社会教育组织40-42
- (一) 通俗教育会41
- (二) 平民教育讲演团41-42
- 四、活动式青少年社会教育42-44
- (一) 识字运动42-43
- (二) 通俗讲演43-44
- 第七章 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44-50
- 一、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经验44-45
- (一) 青少年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44
- (二) 青少年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储才",更应"开民智"、"做新民"44-45
- (三) 建立青少年社会教育行政,发展各种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45
- 二、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启示45-50
- (一) 重视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研究45-47
- (二) 发展广泛的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47-49
- (三) 促进大学生社会教育就业与创业的发展49-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3
- 后记53-54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5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丹;农村地区发展社会工作试验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本文编号:1113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13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