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渗透式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15:27

  本文关键词: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渗透式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青少年 政治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 渗透式教育


【摘要】:政治社会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在公民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引进了“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以来,政治社会化的相关研究在世界开始逐步深入,直至现今的蓬勃发展阶段。美国是一个历来非常重视本国的国民政治社会化的国家,注重培养国民的“美国精神”。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这个特殊的群体,更是具有一套独到的方案体系,而且善于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运用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政治社会化是思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及主要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又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方式。所以对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渗透式教育的运用进行相关探究,对补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在此方面的欠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美国青少年这个群体的政治社会化进行研究,论述政治社会化内涵及渗透式教育的内涵、原因、作用、内容,并对其具体的运行载体、运行方式等进行全面详细的探索和研究。从美国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以及整个美国社会入手,结合理论和美国的实际情况,来考察美国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并从中挖掘有效的资源和方法。进而结合我国的学校、家庭、大众传媒和整个社会环境的现状,汲取美国渗透式的教育方式的优点,借鉴其中的渗透式教育模式,修正以往单纯的直接性、强制性的理论灌输,注重教育方式的隐蔽性、间接性、艺术性及巧妙性,来弥补我国正面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为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以此促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关键词】:美国青少年 政治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 渗透式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1-18
  • 1.2.1 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11-14
  • 1.2.2 关于渗透式教育的研究14-17
  • 1.2.3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7-18
  • 1.3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18-19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美国渗透式教育简介19-26
  • 2.1 美国政治社会化、公民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19-22
  • 2.1.1 三者之间概念的比较分析19-20
  • 2.1.2 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20-22
  • 2.2 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中的渗透式教育简介22-25
  • 2.2.1 渗透式教育的起源与发展22-24
  • 2.2.2 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中以渗透式教育为主的原因24-25
  • 2.3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渗透式教育分析26-43
  • 3.1 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渗透式教育的内容26-29
  • 3.1.1 爱国主义教育26
  • 3.1.2 法制法规教育26-27
  • 3.1.3 人民主权教育27-28
  • 3.1.4 个人权利教育28-29
  • 3.1.5 平等主义教育29
  • 3.2 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渗透式教育的特征29-32
  • 3.2.1 隐蔽性与艺术性29-30
  • 3.2.2 层次性与渐进性30-31
  • 3.2.3 全面性与整体性31
  • 3.2.4 普适性与易接受性31-32
  • 3.2.5 持久性与稳定性32
  • 3.3 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渗透式教育的运行32-39
  • 3.3.1 渗透式教育在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运行载体32-38
  • 3.3.2 渗透式教育在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运行方式38-39
  • 3.4 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渗透式教育的作用39-42
  • 3.4.1 思想引导功能40
  • 3.4.2 行为规范功能40-41
  • 3.4.3 品格塑造功能41
  • 3.4.4 情感熏陶功能41-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43-53
  • 4.1 借鉴美国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具有必要性43-45
  • 4.1.1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43-44
  • 4.1.2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新的特点44-45
  • 4.2 对于创新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思考45-52
  • 4.2.1 从学校教育方面的思考45-49
  • 4.2.2 从家庭教育方面的思考49-50
  • 4.2.3 从大众传播媒介方面的思考50-51
  • 4.2.4 从社会环境方面的思考51-52
  • 4.3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雄;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变化特征和导向方法初探[J];青年探索;1996年05期

2 冯秀军,马维林,刘树宏;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6期

3 赵渭荣;转型期的政治社会化[J];探索与争鸣;1999年08期

4 金林南,王集权;政治社会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祝天智;论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6 洪伟;论政治社会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7 郭彬;探析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李俊;当代社会变革与中国政治社会化互动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9 崔琳;个体政治社会化与学校政治教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10 曾波;;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若干问题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怡;张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践路径和意义——基于对上海某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现状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叶长德;王兴仓;;略论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社会化[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惠冰;;大学中的青年政治社会化研究[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4 严功军;;中国政府网:彰显网络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宗洪;;发挥政党功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6 房正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分析与探讨[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7 朱俊玲;;职业类社团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和实践[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许浩;;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内容的系统分析[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9 肖永梅;戴钢书;;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大学生政治观研究进展及评价[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10 陈毅;;政府服务理念的根源探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平;政治社会化——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政治过程[N];云南日报;2001年

2 燕继荣;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N];学习时报;2005年

3 于昆;农村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与对策[N];鞍山日报 ;2009年

4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 范绪锋;追问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李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N];人民日报;2007年

6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游洛屏;关于政治交接的几个问题[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胡训玉;略论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N];安徽日报;2004年

8 彪晓红;大力推进高校党校教育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9 王直华;论素质科普[N];中国石油报;2003年

10 金杰;让民族团结意识根植于每个公民内心[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钱春元;美国私人基金会与美中关系——兼论国际政治社会化[D];外交学院;2003年

3 何丽君;新时期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董宝训;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1949-1978)[D];山东大学;2009年

5 熊易寒;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政治社会化:一项基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胡铁生;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D];吉林大学;2012年

7 李情;社会整合视阈中的大学意识形态再生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韦京;少数民族高级领导干部成长规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王晓燕;“偏离”与“重构”[D];上海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婧;永宁乡摩梭人政治社会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张瑞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路径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1年

3 徐岚;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秦玉贝;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政治社会化[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兵;新生活运动的政治社会化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刘洋;互联网对“90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唐立山;我国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海可;社会转型期政治社会化有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美林;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政治社会化职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税伟;论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113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13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8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